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抗旱小革命 青農募資推「不整地栽培」省水省工

全球氣候變遷旱撈頻仍,每當缺水農業就是首當其衝,桃竹苗地區前年全面休耕讓不少農民叫苦連天,氣象局預估今年枯水期降雨偏少,新竹頭前溪、苗栗明德兩大灌區又可能將面臨休耕節水命運,新竹青農吳建良自主發起抗旱小革命,嘗試推動省水、省工的「不整地栽培」,發起募款引進美國滾壓機、免耕播種機,嘗試透過翻轉農法節水抗旱。

●每逢缺水 農民慘休無薪假

「缺水,對農民來說生計就是受到威脅。」吳建良是新竹青農,返鄉務農近10年耕耘新豐一塊不到1甲的農地,採用無毒、無藥農法,自產自銷「不良農家」小品牌,然而2015年休耕缺水、2017年自主休耕,讓他深刻體會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缺水灌溉的日子,不論慣行、有機、自然農法,農夫都得休無薪假。」

氣候變遷成為農民最大的挑戰,也讓吳建良深思「一定可以有恢復氣候、和善待土地的耕作方式。」

他苦尋資料,發現1974年美國艾胥里曼使用了新興的「不整地栽培法(no-till farming)」,在土壤種下太陽麻、豆科綠肥等覆蓋作物,活化微生物、防止雜草生長,播種前透過「覆蓋作物輾壓機」壓倒作物,再以「免耕播種機」播種。

●不整地栽培 省水省工固碳

吳建良解釋,美國推行「不整地栽培」主要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面臨旱災、表土風化,土壤最肥沃的30公分處表土大量流失,造成龐大農業損失。而「不整地栽培」不用翻耕、不使用灌溉水,可讓土壤微生物生存、促進多樣性,成為幫助土壤活化的長工,既省水、省工、固碳,更能降低成本。

根據文獻,不整地栽培可節省勞力、能源,也能減少雨後地面蒸發作用,土壤保水力強,同時減少土壤沖刷、提高土壤溫度,以及提高磷肥效率。

在國外,「不整地栽培」大多搭配除草劑,但吳建良表示,美國已有研究不使用除草劑,對策就是透過覆蓋作物覆蓋雜草;研究也顯示,從產量、品質及管理方式來評估,產量及品質「不比慣行差」且省工,若引進「覆蓋作物輾壓機」及「免耕播種機」,水稻及雜糧都可適用。

●友善耕作步步艱困 盼找出路

65年次的吳建良是工業工程畢業,曾當過製程助理、汽車和藥局業務等工作,最後在科技業遇上無薪假,索性辭職返鄉務農。2008年回家後他希望有所突破,嘗試友善耕作、自產自銷,但時間過去,原本抱持著自己還年輕、可以做到上一代做不到的事,但如今他也必須面對,「友善農業,真的餵不飽一個家」。

吳建良說,近年旱象讓政府不斷希望農民轉作旱作,但事實就是台灣長期以來的耕作方式,即使旱作仍然需要灌溉水,從翻耕、除草、鬆土到播種,也影響農機發展,讓國內現有農機具無法做到「不整地栽培」。

連續遇到休耕也讓他決定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情最後一搏,發起群眾募資119萬元購買「覆蓋作物滾壓機」、「免耕播種機」,預計今年2月底向國外廠商下單後,3月一期作插秧,6月機器送達、測試,收割水稻後,9月將回饋自然米、天然糙米米粉包裝出貨。

他也期盼能以3到5年時間,尋找學界評估使用「不整地栽培」後,土壤有機質含量、碳封存程度及作物差別,提供國內農民及農政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