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外交關係協會發布「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是否推動再生能源計畫」(Did the COP28 Summit Give a Boost to Renewable Energy Plans?)專文事,請查參。

  • 建檔日期:112-12-14
  • 點閱:14

一、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專文指出,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8)首次承諾逐步減少化石燃料使用,與會成員國承諾至2030年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會中近二百國同意逐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防止氣候變遷災難,最終協議雖並未明確要求逐步淘汰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然為COP歷經數十年談判後首份歷史性文本,象徵全球團結一致擺脫化石燃料,對於擴大再生能源運用與減少排放技術提供誘因,重點如下:
(一)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
1.多位與會成員國領導人承諾在2030年達成本項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截至本年12月已有約130國簽署該項協議;前開項承諾為IEA五大支柱之一,旨在至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限制在較工業化前攝氏1.5度內,簽署國合計佔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量40%、全球能源總需求量37%、全球生產毛額56%。
2.中國與印度為全球前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並不在簽署國之列,惟兩國簽署二十國集團(G20)於9月發布「新德里領袖宣言」,承諾至2030年「持續並鼓勵努力將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pursue and encourage efforts to triple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globally)」;另中國與美國在COP28兩週前發布「陽光之鄉聲明」,雙方同意「持續努力在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容量增加至三倍(pursue efforts to triple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globally by 2030)」。
(二)全球再生能源部署趨勢:
1.全球持續部署再生能源樂觀理由包括持續成長需求、更低成本擴大供應、更有效率與更實惠儲能電池技術、再生能源有利政策激勵等因素。過去十年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大幅下降,使再生能源相對化石燃料更具成本競爭力;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期刊指出,太陽能發電及電池儲存成本分別下降87%及85%。預料全球各國將持續推動再生能源,以減少對於競爭對手國與地緣政治動盪區域能源依賴所造成之能源安全漏洞;俄羅斯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以來,普丁將能源武器化導致歐盟加速再生能源部署。
2.倘再生能源部署如IEA預測以現行速度成長,則可實現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目標,政府激勵措施、低利與廉價製造成本應有助於全球再生能源榮景持續;然前開有利因素至2030年無法保證,建造再生能源電廠與相關基礎建設(例如配電網及儲能設施)成本存在地區差異,具體取決當地法規、原料、資本、土地、勞動各項因素。
(三)推動再生能源可能障礙
1.資金:開發中國家需資金滿足對於其等可負擔能源日益成長需求,為快速成長經濟與持續增長人口提供動力。資金議題為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主要關切,例如印度預估需2,930億美元融資(超過芬蘭2022年GDP)實現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目標,以及額外1,010億美元滿足IEA淨零排放目標。存在付款延遲、官僚主義繁文縟節、保護主義、國內政策與政治不確定性國家之再生能源計畫對投資者吸引力有限。
2.成本不確定性:鋁、銅、鋼鐵和多晶矽等再生能源主要投入價格,恐因供應短缺與保護主義上漲;運輸與勞動力成本亦可能提高再生能源計畫初始安裝與建設成本;倘為對抗通膨維持高利率,激烈資本競爭恐將導致投資自再生能源轉移。
3.勞動短缺:能源轉型加速為全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並非所有國家具備必要計畫與職業學校提供勞工所需專業知識,特別在再生能源製造與建設領域。諮詢機構Boston Consulting Group預測,全球再生能源產業至2030年面臨700萬名技術勞工短缺,其中包括大型太陽能電場安裝人員、風場操控人員、焊接與金屬技術人員,以及電池技術工程師。單就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至2035年,即可為太陽能及風能分別創造超過100萬及25萬額外就業,前開兩類勞工薪資總額將增加850億美元,凸顯培訓此類勞動力必要性。
4.全球競爭:除資金與勞動力短缺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與貿易保護主義亦將為挑戰,前開因素直接擾亂再生能源所需礦物與材料投入、製造零件等環節供應鏈,導致計畫成本提高,推遲提高裝置容量時程。
二、檢附前開專文連結:https://www.cfr.org/article/renewable-energy-and-cop28,併請參考。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 駐美投資貿易服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