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全球氣候協議架構開始浮現

  • 建檔日期:102-05-09
  • 點閱:498

對上週在德國波昂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談判,總結而言是樂觀且務實。
在氣候協議基本架構上,美國歷來推促採取「自下而上」的減量承諾和審查的程序;歐盟與處於氣候變遷嚴重風險中的開發中小國家,則主張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自上而下」的協議。於波昂會議中則探討中間地帶,並討論「承諾頻譜」提議,該提議可讓所有國家以各種不同的減量承諾,對全球減量水準作出貢獻。這是一個鬆散的概念,可以移除談判之貧富國區分的束縛,並使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大幅提高氣候目標。此亦表示2015年的協議,在意義上將不會是單一協議,而是一組具彈性的工具、槓桿和指標。
在公平上,似乎沒人知道公平或氣候正義概念如何轉成具體結果。美國提出一個評估減量格式的同儕評審,巴西從2006年提出一個複雜的公式,而歐盟似乎熱衷於使用各種指標,如國內生產毛額(GDP)、人類發展指數和人均排放量等。
在各方提議上,有:
歐盟(EU – Durban Platform submission)
美國(USA – Durban Platform submission)
中國大陸(China – Durban Platform submission)
小島國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 Workstream 2 沒有報告)
開發中國家同心會(Like-Minded Developing Countries – submission)
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 submission)
中國依然抗拒對日益上升的排放量設限,並辯稱其必須注重於經濟成長。公平還涉及到資金,但資金未正式列入上週議程。開發中國家陳述,對缺乏具體資金承諾和綠色氣候基金(GCF)的未來不確定性感到挫折。歐盟必須與帶領捐贈資金的國家一起行動,並陳述如何能在2020年之前,提升捐款至GCF所需的1,000億美元。
在短期減量雄心(ambition)上,現存問題,如「如何避免升溫2℃」,或是「如何避免陸沉」,則延到6月的談判討論。塞席爾(Seychelles)談判代表認為,爭議將在6月出現,當減量雄心壓力開始之時。京都議定書簽署國則將於明年檢討減量雄心。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和中國的短期排放問題。北京希望已開發國家到2020年削減25%~40%的溫室氣體排放(以1990年為基準),卻與事實差距很遠。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於兩國的氣候工作組是如何有效提高其集體貢獻。
在路線圖上,重擔將落在今年11月在華沙的主要氣候峰會,將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路徑可循,以使參與談判的195個締約國意見都能穩步達成一致。以色列 - 巴勒斯坦和平的經驗豐富觀察員警告,不要過於依賴路線圖,但是此路線圖至少有正蓬勃發展的清潔能源領域所支撐,是推動進程的引擎。

Framework of global climate deal starts to emerge─Ed King,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