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在COP28,西方國家將要求中國採取更多氣候行動
- 建檔日期:112-11-01
- 點閱:25
中國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排放國,將面臨西方國家新壓力,預期在COP28氣候高峰會上要求其採取更多氣候行動。
在COP28,歐洲、美國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將試圖說服中國停建新燃煤電廠,並為氣候資金做出更大貢獻,以助開發中國家轉向潔淨能源並應對氣候變遷造成的自然災害。
一位要求匿名的西方外交官表示,中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南非等新興經濟體擔心,若在減碳排與氣候資金方面做出比以前更高的承諾,將陷入困境。
然而,中國聲稱仍是一開發中國家(自1995年聯合國氣候談判開始以來,中國一直堅持此立場)。因此,中國表示其應為國際氣候援助的接受方,而非捐助者。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表示,中國是一開發中國家,有14億人口,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污染防治、環境保護等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儘管存在這些困難,中國仍履行UNFCCC規定義務,承諾2030年前達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已開發國家有更好能力,應履行其歷史責任,意味開發展中國家採取的氣候行動應與其獲得的支援相稱。已開發經濟體應回應開發中國家長期以來的關切,兌現承諾,在COP28前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
必須強調的是富裕國家尚未履行資金承諾。例如,美國每年應為1,000億美元綠色氣候基金貢獻近400億美元,但在川普執政中斷6年後,到2023年只捐款10億美元。歐盟國家2022年承諾將在2023年兌現1,000 億美元承諾,但仍尚未兌現。
國際能源署(IEA)負責人Fatih Birol認為有信心在COP28實現長期氣候資金目標,但來得太晚,且僅是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
據聯合國稱,至2030年開發中國家將至少需要12兆美元才能實現其既定的氣候目標。在1000億美元承諾將於 2025年到期下,無論如何都必須建立新的氣候融資架構應對問題的嚴重性。
在此情況下,中國對國際氣候融資的貢獻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哪怕僅因中國日益提升之經濟實力及其全球潔淨技術強國地位。
Birol表示,與其他擁有財力的國家一樣,中國有責任在國內發展潔淨能源,並為世界其他地區的低所得國家提供支持。雖然今年全球潔淨能源投資達1.8兆美元,高於2015年的1兆美元,但幾乎所有成長都來自已開發經濟體與中國,而在非洲等低所得國家,潔淨能源投資成長則持平,其呼籲中國發揮更積極角色。
COP28另一關鍵優先事項將是說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停止讓問題惡化並停止新建未裝置減碳設施(unabated)的燃煤電廠,美國氣候特使John Kerry在最近演講中強調此點。
美國助理國務卿Geoffrey Pyatt表示,若允許繼續布建新unabated燃煤,特別是在亞洲,將抵消美國與歐洲之所有經濟脫碳進展,因此目標是儘快淘汰煤炭。其並表示在COP28 之前美國將重點關注此特定議題。
當然,要讓中國加入全球停止煤炭的努力並為國際氣候融資做出貢獻並不容易。
若中國能貢獻並同時認知其綠色技術製造中心角色,且歐洲與美國承諾對中國貿易進口開放,中國也許會被說服。
傅聰在歐洲氣候盤點演講中表示,我們需要追求互利共贏,抵制保護主義,並稱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決定不合理且令人遺憾。令北京擔憂的是,目前正在考慮對風力渦輪機與光電產品進行類似的反補貼調查。必須拒絕有損全球供應鏈的脫鉤或去風險做法,以免危及全球氣候變遷合作(他指的是歐洲針對中國的新政策,其中涉及擺脫對中國進口依賴的去風險做法)。全球氣候治理不是憑空發生,其呼籲歐洲增強政治互信,警惕氣候問題政治化、工具化。
傅先生言之有理,在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的情況下,指望中國在COP28採取任何措施是愚蠢的。其表示,為什麼一方面尋求政治對抗,另一方面又期待無條件合作?
同時,鑑於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潔淨技術製造業的全球主導地位,中國聲稱仍是開發中國家的說法變得越來越難以辯護,其已從十年前的光電板,如今已擴展到電動車和風力渦輪機等其他潔淨技術產業。
IEA在5月發布關於潔淨技術製造之報告中指出,十多年來的政策支持已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潔淨能源技術及其零件製造商,且將在未來數年保持甚至擴大。
歐洲與美國捍衛自己的綠色產業並尋求減少對中國進口的過度依賴是合法的。然而,任何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協議也須承認中國新獲得的潔淨技術全球領導地位。
新全球綠色協議,而非綠色貿易戰,才是世界各國在杜拜所期盼的,以使COP28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