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主席籲全球團結行動 批氣候合作進展緩慢
- 建檔日期:114-03-06
- 點閱:5
西方國家正削減發展資金,且美國與其盟友的關係也日益緊張。與此同時,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態度的美國總統川普,先前不僅已啟動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支持在國內擴大化石燃料生產,更拒絕提供其承諾的氣候資金。此外,氣候變遷的急迫性有增無減。歐盟氣候監測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表示,今年(2025年)2月是全球紀錄上第三熱的二月,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59度,且兩極海冰覆蓋面積降至歷史新低。
3月6日,多國代表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全體會議,COP30主席柯利亞·多拉戈(André Aranha Corrêa do Lago)作為主席的首次公開演講中,為多邊主義及聯合國氣候談判的成果辯護。他希望巴西能提供「決定性的動力」,以維護「我們三十多年來共同建立的體制成果」,並加速落實《巴黎協定》以應對氣候變遷。這位資深巴西外交官說:「巴西堅信,若所有國家之間缺乏深入、迅速且持續的合作,人類就不會有進步的未來。」他也肯定前兩屆COP會議的成果。
然而,儘管Corrêa do Lago在紐約呼籲團結,但隨著各國闡述談判立場,多項長期爭議再次浮現:
資金來源與責任
代表全體開發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G77+China),透過伊拉克宣讀聲明,直指開發中國家的期望在COP29上未獲滿足,會議未能提供必要的關鍵支援以實現公正轉型或調適氣候衝擊,並呼籲富裕國家提供更多資金。相對地,富國(如澳洲和歐盟)則淡化政府角色,轉而呼籲私人資金做出更大貢獻。歐盟代表坦言,氣候投資需求龐大,單靠公共資金挹注無法滿足,健全的投資環境至關重要。
各國預計在今年11月的COP30上敲定路線圖,目標是到2035年每年能從所有管道籌集 1.3 兆美元氣候資金。
化石燃料轉型承諾
各國在COP28上根據首次「全球盤點」(GST)結果,達成在能源系統中「脫離」化石燃料的里程碑決議。然而此後,各國幾乎未再重申此承諾,也鮮少有具體落實跡象。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反對,提及化石燃料的文字甚至在去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6和COP29的最終決議中被刪除,導致這幾場峰會在加強減排方面幾乎一無所獲。歐盟代表在本週會議上疾呼,全世界期待COP30能在「脫離化石燃料」轉型上取得實質進展,「我們承擔不起連續兩屆COP在減緩(氣候變遷)方面毫無成果。」
Corrêa do Lago雖未明確提及化石燃料,但他稱「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是「實現1.5℃目標的指南」。然而,巴西總統魯拉(Lula da Silva)正大力推動在亞馬遜河口進行石油鑽探,使巴西的氣候領導力受到質疑。
減排責任與彈性
非洲集團、印度和中國強調應給予開發中國家彈性。安哥拉大使達克魯茲(José da Cruz)倡導結合再生能源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方案,避免阻礙經濟成長。印度大使哈里什(Parvathaneni Harish)警告,揚棄「已開發國家應承擔最大責任」的原則,可能破壞全球合作信任。中國則敦促「已開發國家」應展現更大企圖心,率先減排、實現碳中和。
各國須在COP30前提交2035年NDC,闡述其到2035年的減排目標與計畫。目前僅巴西、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提交;歐盟、澳洲、墨西哥等表示正努力按時提交;中國和印度則未提及相關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