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聯合國氣候談判帶來一項協議,但未能解決主要問題

  • 建檔日期:102-11-25
  • 點閱:549

從11月22日(週五)晚上到23日,在各國堅持各自立場下,有些時刻看起來似乎華沙會談將於僵持中結束,或無法讓每個人都留在談判桌上。最後在近30個小時的加時會議後,聯合國華沙氣候談判於達成協議下落幕,雖未能解決關鍵的爭議問題,但使每一個國家都留在談判桌上。「損失和損害華沙國際機制」(Warsaw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on Loss and Damage)協議,在經過近48小時的持續談判後敲定,最終在保護所有國家紅線或堅持之立場下達成妥協,並令許多人失望,特別是來自民間社會人士。
最具爭議的談判是邁向新全球制度的路線圖議題,印度和其基礎四國(BASIC)合作夥伴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強調需要確保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區別;工業化國家則竭盡全力反對保留此區別的防火牆,在過去20年,此防火牆已成為氣候談判的基礎。開發中國家族群支持的中國大陸和印度,強調需保留此確實存在的區別。在近30個小時的來回談判後此事才獲解決,對此兩個集團國家而言,這是一個不可妥協的立場。美國首席談判代表Todd Stern表示,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大陸說承諾僅適用於已開發國家,仿如走入時光隧道,這是愚蠢的行為。美國反對區分,並推動「適用於所有締約國」的全球制度,此觀點也獲得歐盟的支持。
在經過長時間的混亂爭議後所獲致的妥協,即「邀請」所有國家進行「國內準備」,最遲於2015年的巴黎會談前,提出「不影響法律本質,所願意確定的國家減量貢獻」。協議文件針對歧見修辭,並使各國就新制度下如何看待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議題,繼續進行談判。對照「承諾」一詞(是公約綱要用語),歐盟和美國視使用「貢獻」二字為之後推進方法的信號並「遠離京都用語」;印度則辯稱,此用語未做任何的評斷,且細節將在明年討論。印度環境部長Jayanthi Natarajan表示,以其理解,防火牆是存在的且會持續存在。但歐盟有不同的看法,歐盟氣候專員Connie Hedegaard表示,其希望於華沙會議已停止此議題,未來的制度將包括所有國家,現在是針對解決氣候變遷議題的時候,而不是花費所有時間解決過去的問題。南非部長Edna Molewa則表示,「我們尚未稀釋公約,即使是貢獻,將有助於我們確定過去未納入減量承諾的國家,現在將是應對氣候變遷努力的一部分,我們正往前邁進。」
對於損失和損害議題,美國希望納入調適氣候變遷衝擊努力的一部分,但這不是最脆弱和低度開發國家主導的開發中國家所要的,此事在倉促中解決。

UN climate talks bring about a deal, but fail to resolve major issues─Urmi A Goswami, Economic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