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在秘魯氣候談判中,一個字壞了整件事

  • 建檔日期:103-12-14
  • 點閱:587

歷經20多年的聯合國氣候談判,產生許多議定書與行動計畫,然而世界的排放依然未減。而今年的利馬談判結果令人驚訝,竟是一份大打折扣的氣候協議,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的Tasneem Essop表示,各國代表似乎忘了其任務是為了解決全球性的危機。顯然地,所有的全球討價還價已經脫離現實,其目標似乎是為協議而協議,而不管該協議能否解決問題。
在利馬談判中,分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首的中美之間依然意見分歧,儘管2國於上個月才共同發布歷史性的雙邊協議。許多國家反對之前用詞較強的草案,而中國大陸等開發中國家亦希望對明年應提交的排放減量計畫有較少的限制。最後通過版本大如開發中國家所願,包括放寬高於工業革命前1.5℃的溫度上升目標,以及在中國大陸的要求下,將針對各國減量計畫的國際監督從「應該(shall)」改成「可以(may)」。依據開發中國家聯盟的策略,若不修改將準備放棄整個協議。此一字破壞了氣候擁護人士對2015年的許多期待,在利馬通過文本的用字與幾乎確定任何全球協議將不具法律效力(因美國國會絕不會簽署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條款)之下,代表2015年的巴黎協議可能不會是遊戲規則改變者。
最終文本亦借用近期中美協議中之所有國家都必須「根據不同國家情況」削減排放的內容,而涵蓋談判論點並將構成2015年協議的37頁附錄中,有些論點甚為大膽,但別寄予厚望,可確定的是巴黎談判將是具歷史性的,即所有國家將首度一起承諾減緩氣候變遷,但各國應負的責任卻消失了。

A Single Word in the Peru Climate Negotiations Undermines the Entire Thing─Eric Holthaus, 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