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幾乎搞沉氣候談判的一個字

  • 建檔日期:104-12-12
  • 點閱:801

在加班熬夜談判完成協議草案的星期六早上,美國歐巴馬政府的律師發現,最新的草案文本有一個讓協議破局的潛在轉折:深入文檔中,在第4條有一行文字敘述,富裕的國家「須」(shall)為削減其溫室氣體污染設定整個經濟目標。這聽起來或許並不怎麼頭痛的路障,但在國際氣候談判的世界中,每一個字都算數。在先前的草案中,該字「須」(shall)曾經是「應該」(should);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協議的行話,「須」指法律義務,「應該」則不是。這意味著這個詞的改變,可能迫使歐巴馬政府須將最終協議提交參議院批准。不可避免地,共和黨國會議員會一見即殺。美國國務卿John Kerry之後告訴記者:當我一看到就說,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是不會這樣做的。若不改變,歐巴馬總統和美國將無法支持這個協議。就這樣,紛擾開始。隨著時鐘滴答作響,且會談的最後一次會議已經延遲幾個小時開始,美國最高談判代表聚集在會議廳試圖將用字改變。同時,該協議的支持者擔心,重新開放該文本將導致來自其他國家的修訂洪水,可能淹沒整個努力。最終,美國代表說服高峰會的法國主持人改變措辭,而此項修改是由代表在全體會議大廳朗讀,掩沒在一些其他技術修正中。幾分鐘後,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敲著他的小槌,讓在歷史上最重大的國際氣候變遷協議贏得196個政府響亮的認可。

The one word that almost sank the climate talks - 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