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IMF報告:碳定價是全球減碳的關鍵工具

  • 建檔日期:112-10-02
  • 點閱:34

高溫與暴雨並沒有改變氣候政策的根本挑戰:世界各國必須找到政治上可行的方法來實現淨零排放,與此同時又不產生巨額的債務。
最新一期《IMF財政監測報告 氣候的十字路口:全球變暖背景下的財政政策》稱這種困境為「三難困境」。
報告指出,這個問題可以透過碳定價為基礎的政策來解決,而碳定價是傳統經濟學家的首選工具。
IMF於本月將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年度會議前發布此報告。
報告分析兩種各國減少排放的情境:情境一、政府採取的減碳措施會導致債務增加。情境二、溫和的氣候政策措施不足以減少國家排放量。
而每種情境又都模擬兩種假設國家平均值:假設一、G7經濟體的平均值(富裕國家)。假設二、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墨西哥、南非和土耳其的平均值。
情境一(政府採取的減碳措施會導致債務增加):2050 年與氣候相關支出的巨大波動將導致假設一國家的債務與GDP比率上升 45%,借貸成本也上升。而假設二國家債務與 GDP比率上升 50%。
情境二(溫和的氣候政策措施不足以減少國家排放量):溫和的政策將無法令人滿意地減少富裕國家的碳排,僅比目前水準低40%。而在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僅下降10%。
簡言之,能源轉型不能只由政府或私部門獨自承擔支出。負責這項研究的IMF財政事務部副主任Ruud de Mooij表示,我們認為這對政府部門的財政規劃而言是不永續的。但若讓私部門承擔一切,則可能會產生激烈的政治反對聲浪,進而可能破壞氣候行動。
報告點出兩者間存在有效的平衡點:碳定價加上適度(政府)支出,可降低已開發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債務負擔。
若已開發經濟體同時推動碳定價和難減排產業(如建築和煉鋼)的工業減碳政策,那麼根據模擬情境,國家債務將增加10-15%的GDP。不是最好的解方,但比不受限制的氣候投資更易於管理。新興市場的負債也可能增加15%。
2035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預計將佔全球總排放量的70%以上。它們同時將面臨巨額的債務與不斷上升的利率,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目前已有49個國家頒布碳定價,如稅收或碳交易市場。另外還有23個國家正在規劃中。碳價格從最高每噸130美元(列支敦斯登)到最低5美元(阿根廷約)不等。中國目前1噸二氧化碳的價格為10.4美元。世界平均碳價為每噸20美元。碳定價政策目前涵蓋全球約25%排放量。
經濟學家和其他倡議者認為碳定價是淨零轉型路上最接近靈丹妙藥的政策工具,因為從理論講,碳定價能夠成為創造氣候變遷的核心驅動力:過去化石燃料的排放只有成本沒有價格。現在有了碳定價,不僅鼓勵減碳,更產生收入,能用於推動潔淨能源轉型。
研究人員現已能夠使用各國的碳定價數據,以了解實際碳定價的減碳表現與模擬情境相比之異同。
事實證明,碳定價並非在所有地方都具有政治可行性。澳洲於2011年推出碳價,三年後即廢除。美國於2009年推動的全國碳定價也宣告失敗,此後便一直依賴補貼、監管、及2022年推出的《降低通膨法案》鼓勵措施。
化石燃料產國處境敏感,因為它們必須在全球化石能源市場不斷萎縮的情況下還減少出口,並轉向潔淨能源開發。全球共10個國家歲收50%以上來自化石燃料銷售。IMF寫道,制定新的財政措施、及國營石油公司多元化經營,對於上述國家的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氣候三難困境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嚴重,這是IMF隨後發布之《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主題。這些國家的能源轉型於2030年每年約共需約2兆美元,高於目前約4,000億美元的水準。若政府部門採取低於投資等級的信貸及高昂的財務成本,則私部門將需提供80%的投資。
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較貧窮國家扮演關鍵角色。遵守更嚴格氣候政策的銀行,其融資的燃煤電廠將更有可能退役或重新部署(新用途)。
面對氣候變遷坐以待斃是一個昂貴的選擇。無所作為將會使公共債每年增加0.8-2% GDP。預計到2028年,債務與GDP的比率(Ratios of debt to GDP)將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

Carbon Pricing Is Crucial Tool for World to Cut Emissions: IMF - 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