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研究組織氣候能源金融研究報告顯示,自2023年以來,中國在潔淨技術領域的海外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旨在避免美加等國的高關稅
- 建檔日期:113-10-02
- 點閱:26
澳洲研究組織氣候能源金融(Climate Energy Finance, CEF)表示,自2023年初以來,中國企業在潔淨能源技術專案上的海外投資已超過1000億美元,旨在避免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關稅。
CEF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鋰電池和電動車等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其投資、創新和製造能力以「驚人的幅度」領先世界。
中國占全球電動車出口的32.5%、鋰電池的24.1% 和太陽能板的78.1%,但其主導地位引發擔憂,即中國正利用其巨大的產能過剩淹沒市場、壓低價格並削弱競爭對手。
美國和加拿大已經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100%關稅,歐盟將於本週就此議題進行投票。美國進口中國太陽能板和鋰電池也分別徵收50%和25%關稅。
CEF分析師兼報告合著者徐陽東(Xuyang Dong)表示:中國私營企業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規避貿易壁壘的需要。中國領先的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目前正在土耳其建造耗資10億美元的工廠,以避免歐盟擬議的近 40%關稅,而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正在規劃在德國、匈牙利等地方建廠。
據另一項研究,英國格蘭瑟姆研究所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至2030年中國2/3的潔淨技術產能將「超越國內需求」並尋求出口市場,太陽能總容量將達到860 GW。
中國對關稅上調感到憤怒,並表示對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限制,將阻礙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中國氣候問題高級特使劉振民3月警示稱,與中國製造業「脫鉤」,可能使全球能源轉型費用增加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