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新碳交易規則在醜聞和僵局後帶來希望
- 建檔日期:113-11-24
- 點閱:6
碳權交易市場曾經被視為向脆弱社區和自然保護提供氣候資金最前瞻方式之一。每碳交易相當於從大氣中減少或消除一噸CO₂,旨在以快速、具有成本效益方式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進展。2022年,隨著企業利用抵換兌現環境承諾,需求大增,市場規模超過20億美元,指數型成長,但各界對碳市場的期望並沒持續下去。兩年後,許多碳市場組織雖仍存在,有幾家公司每年損失數百萬美元並裁員。有關環境信貸無價值的醜聞、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一家專案開發商欺詐1 億美元,以及抵消資金去向缺乏明確性,導致其市場價值暴跌一半以上。加上,關於雨林和其他碳匯生態系統將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資產的預測尚未成為現實。但各國政府於 COP29簽署履行巴黎承諾的創建國際碳交易體系規則,為該產業帶來新希望。
在「巴黎協定」第六條陷入多年僵局後,各國政府同意就各國如何創造、交易以及將減量、清除登記為碳權的規則達成協議。它提供排放量大國,例如德國和日本等,向開發中國家脫碳計劃(例如再生能源計畫、雨林保護或植樹)購買減權的平台,並可將其納入自己目標進程。一旦技術機構就更詳細細節達成共識,交易最早可在2025年開始。
挪威已為巴黎碳市場的採購預留了高達7.4億美元資金,並在巴庫與貝南、約旦、塞內加爾和尚比亞簽署協議,但仍有多少其他已開發國家將進行採購不明確,儘管預期採購量將可能造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市場。
Oeko-Institut 高級研究員Lambert Schneider博士表示,現有證據表明,許多碳權並沒有任何實際減排量根底,如果這些信用品質問題在「巴黎協定」第六條下繼續存在,將阻礙實現氣候目標推行,因此解決市場誠信問題至關重要。施奈德進一步說明,目前市面減碳提案計畫皆以森林對CO₂的自然吸收,但這些消除都自然會發生,而不是為人為幹預,如果買家使用其碳權抵換排放,將提高實際排放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