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CAP報告顯示,儘管有更多碳交易機制上線,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收入仍下滑
- 建檔日期:114-04-08
- 點閱:8
國際碳行動聯盟(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ICAP)發布「2025全球排放交易現況報告(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 Status Report 2025)」,顯示越來越多國家使用排放交易體系(ETS),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
ETS 2024 年收入為 700 億美元,較 2023 年創下的 740 億美元歷史新高略為下滑,也是該制度實施以來首次出現年度收入下降。報告指出,儘管有創紀錄數量的碳市場實施,碳價下跌及市場波動加劇為導致總體收入下滑主要原因。
不過,碳價並非所有地區皆下跌。報告指出,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在去年呈現溫和成長,南韓碳市場(K-ETS)與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中的碳價也相對穩定。
截至 2025 年初,全球共有 38 個碳市場實際運作,涵蓋約 100 億公噸CO₂e,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超過 19%。此外,全球另有 20 個碳市場正處於不同規劃階段。包括巴西、印度、智利、哥倫比亞與土耳其等中等收入國家,正在設計符合在地需求的創新制度。
隨著碳市場發展成熟,碳抵換與認證機制(如碳權)在 ETS 設計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新設立的制度中更為明顯。在目前已實際運作的 38 個碳市場中,有 24 個允許企業使用碳權來履行部分減排義務,但多數市場對可接受的碳權種類及使用數量皆訂有嚴格規範,以確保其環境完整性與政策目標的一致性。
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尼、印度與巴西等國,也逐步將國內碳權納入其ETS,顯示碳權在碳交易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尤其是中國即將擴大ETS納管範疇,預計額外增加30億噸CO2e,約占全球排放量5%。歐盟及英國也正在推動改革,以擴大涵蓋產業範圍並優化制度設計。
另外,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整合強制性碳市場與自願性碳市場。
目前,只有南韓允許國際碳權用於減排義務,大多數國家仍然專注於發展國內碳權機制。
2024年《巴黎協定》第 6 條的最終協議可為更多跨境合作打開大門。然而,強制性市場依然高度分散,每國ETS都有各自的規則,對碳權及標準符合資格設有不同要求。此外,許多碳市場也會發放大量免費配額,或維持較低碳價,使企業對碳抵換需求大幅減少
新興碳市場系統,如美國華盛頓州與紐約州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以及即將啟動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 2(ETS2),都著重於拍賣收入的使用,並強調將收入再投資回體系中,成為體系設計重點。越來越多政府開始採用收入回收機制,將拍賣所得的部分收入重新分配,旨在避免低收入及脆弱社群因碳價上漲而承受過大負擔。
政策制定者也更加關注碳洩漏問題,以及在產業將生產轉移到氣候規範較寬鬆的國家後,如何保持競爭力之挑戰。
ICAP秘書處負責人Stefano De Clara表示“看到全球ETS持續擴展與成長,令人感到鼓舞”,並強調社會接受度(public acceptability)及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重要性,呼籲將ETS收益再投資氣候與社會相關的計畫。
整體而言,該報告強調ETS是全球努力達成氣候目標一項至關重要且持續發展的政策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