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世界銀行的淘碳熱

  • 建檔日期:094-02-26
  • 點閱:365

當京都議定書在本月生效時,金融界興起一股淘碳熱;投資金人預期碳交易在2008年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規模約在600-2500億美元之間,甚至世界銀行(WB)都率先投入,例如1999年七月成立的原型碳基金(PCF)。即使美、澳拒絕參與京都議定書,但是碳交易市場仍被看好,因為有利可圖;只是這種交易不是一般人士可以參與的,因為所涉及的是成千上萬公噸看不見與未發生的碳排放權,而且交易過程複雜。由世界銀行所曝光的資料顯示,僅僅收取碳排放權交易8-10%的傭金,在2005年就可實收1億美元。依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資料顯示,碳排放權交易的性質在初期都是一些"垂手可得的"排放減量活動;那些高科技的再生能源衍生的排放減量專案,要到碳排放權交易價格達到每噸50美元的水準才會蓬勃發展。說來諷刺,世界銀行的角色是協助世界發展永續產業,但目前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因獨大的地位而賺取鉅額傭金,所投資的排放減量活動都是一些撿便宜的專案;在另一方面,所投資的化石能源開發案將衍生1,457百萬公噸的碳排放量。其實說穿了,世界銀行的重要金主就是G8的成員國,而且美國擁有相當的影響力;這些國家的企業界在世界各地許多開發案都有利益關係,要世界銀行能夠符合里約地球高峰會議的承諾,管理組織須要大幅的改造。

Carbon rush at World Bank - Asia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