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雖目前碳定價機制覆蓋28%碳排,全球碳定價收入仍下滑

  • 建檔日期:114-06-11
  • 點閱:8

根據世界銀行在《2025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5)中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約28%的溫室氣體排放已涵蓋在碳定價機制之中,而這些實施碳定價的司法管轄區,其經濟產出合計接近全球總體經濟的2/3。
該報告於世界銀行年度氣候創新論壇 (Innovate4Climate, I4C)上發表,指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80項碳定價工具正在運作,較去年同期增加5項。
儘管全球碳定價收入在2024年出現下滑,但這已是連續第二年,碳定價機制為各國公共財政帶來超過1,000億美元的收入。
碳定價收入下滑的主因,主要來自於歐盟與英國排放交易體系(EU ETS 與 UK ETS)價格走低,這兩者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強制性碳市場。這一趨勢也呼應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分析師於今(2025)年稍早發布的報告所呈現的相似結論。
報告指出,目前所有大型中等收入經濟體皆已實施或正在考慮導入直接碳定價機制,而在新設或規劃中的碳定價工具中, ETS占大多數。儘管各國制度設計不盡相同,許多政府已採取排放強度基準法;以印度為例,其制度基於每單位產出的排放為依據,而非設定總量管制。
中國政府將其ETS擴大至涵蓋部分工業部門,例如鋁及鋼鐵生產,是其排放涵蓋從2023年的24%上升至2024年28%的關鍵因素之一。
儘管自願性碳市場在2024年的交易量與交易價值表現不如預期,但來自強制性市場的碳權需求卻幾乎成長三倍。以交易量計算,全球約有1/4的碳權需求來自於強制性市場的參與者,主要集中在加州與魁北克的ETS。但根據世界銀行,去年自強制性市場買方對碳權需求的大幅成長,未必會在未來持續。原因在於,去年湧現的大量新需求,主要來自於履行加州與魁北克ETS下多年期減排義務的企業。
同時,來自各獨立碳權認證機制的尚未註銷碳權累積量在去年增至近10億。過剩供給被視為過去三年自願性碳市場價格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銀行,尚未註銷的碳權大多相對老舊,主要是在2022年以前核發,且多數來自林業、土地利用或再生能源相關專案。
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執行長Amy Merrill表示,根據以上調查結果與2024年自願碳市場成長遲滯的情況,可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具高度完整性的碳市場才應被視為可接受的選項。
各國政府如今開始考慮,甚至開始要求國際碳權採購須符合最低品質標準。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允許納入其碳定價的企業以一定比例的碳權抵碳稅,並已與自願性碳權評級機構 Sylvera 合作,以協助辨識完整性的碳權。

Carbon Pu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