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為什麼能源效率的承諾仍然沒有兌現?

  • 建檔日期:100-02-07
  • 點閱:934

這世界能戒除對化石能源依賴的許多措施中,沒有比能源效率改善會更有利於企業與住家,但財務與心理方面的障礙,讓能源效率的巨大潛能無法發揮。雖然有些企業已公開宣稱在能源效率改善方面獲得豐富的回饋,讓許多專家驚訝的是,這種成功的案例似乎無法吸引更多的企業與個人模仿或參與。美國科學委員會的國家研究委員會與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的2009年研究分析都得到類似的結果,雖然推廣再生能源的活動常成為矚目的新聞,然而改善能源效率一定能在節能減碳方面獲得顯著的成果,可以在10年內達到節能20%以上的目標。McKinsey估計在效率方面投資5000億美元,能節省1.2兆美元的能源成本;劍橋大學最近的研究團隊估計,光靠能源效率改善措施就可達到節能73%,而且大部分是既有的可行方式(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汽車限重300公斤)。儘管政府不斷進行宣導與提供誘因,能源效率看起來還是得不到重視,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依據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ACEEE)的分析顯示,自1975年石油危機以來,企業已深切體認能源效率的重要,每單位GDP的耗能已經降低80%。許多大企業如沃爾瑪、通用汽車、谷歌、杜邦、西門子等公司的改善措施,都使其能源效率表現優異。然而2009年的研究分析顯示,一般消費者,以及掙扎圖存的產業依然無法落實效率改善;ACEEE一位投身效率30年的研究主任R. Neal Elliott表示,“人們不會經常作出基於經濟意義的決定。合理消費者的神話顯然還是一個神話。”最常見的心理因素,是消費者不相信在能源效率的先期付出最後一定能獲得回饋,也有可能是消費者認為額外的先期付出超出其能力。另一個比較複雜的因素像是“分割的誘因(split incentives)”:房東認為在能源效率改善的投資只是便宜了房客,而房客認為在能源效率改善的投資可能無法回收;想賣房子的屋主認為在能源效率改善的投資不見得能為房屋加值,想買房子的買家可能另有盤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Hunt Allcott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Sendhil Mullainathan去年撰文,總結有關人們忽視價格明顯訊號的因素之一,就是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的心態。不過,所謂的“軟性家長主義(soft paternalism)”已成為某些權責主關機關推動節能減碳的模式,例如美國加州在電力危機後一直保持高於水準的能源效率,歐盟也積極推動各項能源效率改善的政策;中國有些地方政府也為了達到節能目標,而實施民選政府所不敢採用的拉閘限電措施。那麼,能源效率方面會有甚麼新發展?ACEEE的Neal Elliott認為,“精明(smart)”勢必成為將來效率進展的關鍵;但這種精明要具備預估與指導的溝通功能,讓消費者知道在甚麼情況下可以讓能源體系發揮最高效率,而且又能降低使用成本。

Why Does Energy Efficiency's Promise Remain Unfulfilled?─360 Y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