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IPCC 1.5℃影響報告初稿重點

  • 建檔日期:107-02-13
  • 點閱:1015

預計於9或10月完成之IPCC有關1.5℃影響報告,目前初稿已寄送各專家與政府檢視,預計之後將會有所修改。該報告初稿重點如下:
1.暖化程度將接近1.5℃:與工業革命前時期相比,目前已暖化1℃,以當前速度估計,將於2040年代超越1.5℃。英國氣象局則預測5年內有10%機率超過1.5℃。
2.暖化1.5℃是危險的:熱帶珊瑚礁遭破壞衝擊之風險甚高,北極可能於9月份即變得幾乎沒有冰,海洋化學將產生根本變化,可能需上千年才能扭轉。
3.暖化2℃更加危險:將使洪水、乾旱、缺水、強烈熱帶風暴的風險更加提高,並產生連鎖效應:包括作物產量減少、物種滅絕、傳染性疾病傳播等,進而加劇飢餓、移民與衝突等威脅。與1.5℃比較,預測海平面將再多上升10公分,使格陵蘭島與西南極冰蓋崩塌風險提高,海平面上升數公尺。
4.貧窮族群與沿海社區受創最嚴重:農作歉收時,小農戶可能失去生計並被迫離開家園,城市窮人則遭受糧價飆升衝擊;漁民漁獲可能減少,沿海居民尤其暴露於風暴與洪水危害之中。
5.需快速深化排放減量:史無前例之低碳變革程度為必要,要比過去所觀察到的自發性或意外性變革,需要更多規劃,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協調與顛覆性創新,及更大的治理規模。
6.需要負排放技術:視不同情境而定,應移除380-1,130Gt CO2,一部分為盡所能後無法減少之排放量,另一部分為填補維持低於1.5℃所需之排放限制。愈延緩排放減量,將愈依賴負排放技術。
7.需要運氣:所有模型皆是概率性的,係基於人口、經濟、氣候動態、政策與技術等假設,及對溫度之可能影響,部分不確定性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在本世紀內讓溫升低於1.5℃維持66%以上達成機率的情境已遙不可及,而使維持1.5℃門檻的可行路徑更為狹窄。
8.皆與超載(overshoot)有關:在全球暖化速度超越減緩行動的情境下,各模型愈加依賴「超載」來保持全球目標的實現。超載量愈大,則需採取愈激進措施來矯正。
9.負排放措施的利弊取捨:從空氣中移除CO2的兩大措施為增加森林覆蓋率與生質能碳補存(Beccs),後者涉及燃燒木材或其他植物燃料來發電並將排放的碳封存於地底下。兩者皆需大量土地,而可能與糧作爭地。因此為達1.5℃目標而擴大負排放措施,可能與終結飢餓之永續目標相衝突。
10.慎選環境修復技術:報告中對太陽能地球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係藉由將熱能反射到太空以冷卻地球的前瞻性技術)持疑。基於道德影響、治理問題與公眾抵制等,可能使其在經濟、社會與制度上皆不可行。
11.為社會變革作準備:推行各項減碳技術以達1.5℃目標,係端賴於人們改變行為,例如富人減少食肉、節能、放棄使用私家車等;在制度障礙上,則須解決如公共態度、缺乏資源或特殊利益等問題。

11 takeaways from the draft UN report on a 1.5C global warming limit-Climate Chang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