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研究:由於氣候變遷,數十億人的主食稻米可能變較不營養

  • 建檔日期:107-05-23
  • 點閱:929

Science Advances期刊新研究(Carbon dioxide (CO2) levels this century will alter the protein, micronutrients, and vitamin content of rice grains with potential health consequences for the poorest rice-dependent countries)顯示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使稻米營養不足,令人為以米為主食的數十億人感到擔憂。該研究發現,在CO2濃度高的環境下生長的稻米,重要維生素含量較低。作者之一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Kristie Ebi表示,若我們無所作為,將對人類健康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參與研究的包括中國大陸、日本、澳洲、美國等國的各機構研究人員,亦包括美國農業部。該研究在日本與中國大陸,針對18種品種稻米於大氣CO2濃度568-590 ppm下進行戶外種植實驗。目前大氣濃度約為410 ppm,每年約增加2 ppm,預計本世紀下半葉可能達到本研究之濃度。目前稻米約占全球卡路里的25%。
該研究發現,在CO2濃度高時,米中維生素B1、B2、B5、B9的含量全都下降,其中B9(葉酸,孕婦缺乏葉酸會導致胎兒異常)含量下降高達30%,其並證實之前研究發現的蛋白質、鐵、鋅含量的下降。該研究亦發現,隨著全球暖化,全球另一主要作物小麥的產量可能下降,此與最近其他研究結果相同。
植物從空氣中吸取碳並生長,隨著碳濃度增加,吸收更多碳,問題是其他新陳代謝則可能較慢,即在生長時從土壤吸收較少營養物質。此為植物本身成分的變化,惟可轉為消費者營養成分的變化。然而此種變化,將使全球之貧窮人口與弱勢族群受到最大衝擊,且其無法透過其他方式調整或多樣化其飲食來獲取營養。

Rice, the staple food of billions, could become less nutritious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 - Wash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