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大眾對氣候變遷的畏懼不足

  • 建檔日期:102-08-27
  • 點閱:408

許多專家視「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 IPCC)為氣候變遷科學方面的世界權威機構,其即將發布的報告摘要稿在上週外流,該摘要稿顯示,IPCC更加相信氣候變遷確實是因為人類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以及若世界仍持續目前的行為,將面臨極為嚴重的損失與威脅。IPCC這些結論與過去20年所作的判斷大略一致,然而為何很多國家未採取更多的因應行動?答案有很多種,懷疑論者認為,IPCC有失偏頗且錯誤;經濟利益利害攸關的企業持續對抗相關規定管理;而一些國家則認為片面的排放減量行動,耗費成本但無助於減輕氣候變遷。因此真正的挑戰在於制定一個國際協議,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費與時程上,各國很難取得共識。瞭解人類所恐懼及所不恐懼的,有助於解釋為何各國不堅持更重要的排放減量。
˙心理障礙:第一、大眾傾向以經驗性直觀推論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或稱可用性捷思法)評估風險,即依據心中現成案例評估傷害的可能性。例如,恐怖主義行動是有可能且明顯的,因此使大眾恐懼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同樣地,近期犯罪或意外可激起民眾注意並明顯膨脹對風險的評估。反之,氣候變遷很難與特定災難或悲劇連結,為確認此連結,很多科學家認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事件,如Sandy颶風,但卻很難證明氣候變遷造成特定事件。第二、大眾傾向於特別關注有明確加害者的風險或危險,因而會產生憤怒。然而氣溫暖化並非特定人或團體所造成,而是大自然與無數人所做的無數抉擇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結果,沒有人傾向於製造與氣候變遷有關聯的傷害。第三、大眾對立即威脅關心的程度遠高於長期威脅。行為學家強調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呈現忽略遠憂的情況,所以他們可能不會為退休而儲蓄,或可能從事會傷害他們未來的風險性行為,如吸菸或不健康飲食。
˙未來威脅:在政治上,對抗危及今天、明天或下個月的風險,民眾可能要求保護,但如果民眾認為氣候變遷主要是對未來世代的威脅,例如明顯的海平面上升似乎是數十年之後的事,則民眾不可能會感到急迫性。氣候變遷缺乏激起大眾對風險關注的特性,其為漸進式的而非突然發生的。暖化氣候的概念並不會引發憤怒、反感或厭惡的情緒。臭氧層的破壞可能是最類似的環境關注,但引起大眾對此問題的關注是較容易的,因擔憂得到皮膚癌的情況會大幅上升。
因此如果大眾對IPCC即將出版的報告不感到有很多的憂慮也不足為奇。懷疑科學、自身經濟利益及設計具成本效益方法與達成國際協議的困難,這所有的障礙都是艱鉅的,除非能正視解決人類心理的障礙,否則全球在氣候變遷上不會有太大的進展。(作者為Harvard Law School的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教授,為前白宮資訊與管制事務辦公室的行政官)

People Don’t Fear Climate Change Enough─Cass R. Sunstein, 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