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從''寂靜的春天''以來50年

  • 建檔日期:101-10-01
  • 點閱:412

未來不再有嘁啾宛轉鳥語,甚至沒有呱喳聒噪鳥鳴;這是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1907-1964)在其名著"寂靜的春天"中,描寫沒有鳥的荒涼寂靜春天的中央圖像。出版50年以來,人類繼續透過農藥、砍樹、污染、過度捕撈、過度捕獵與氣候變遷,默默的壓制自然界語音,趕走動物,並驅使某些物種的滅絕。自然世界的損失是我們的損失,將其消音亦將使人心中某些聲音消失,將其滅絕亦將使造物者許多秘密喪失。人類語言因動物生命而生動,我們生活用語常引用動物智慧與習性。當我們對野生世界的體驗消減,語言失去光彩。人類心靈需要自然現象以進行深刻的思考,需要自然聲音以撫慰壓抑的情緒,需要自然景觀以舒緩疲憊的感覺,需要自然氣味以激發枯燥的靈感。海洋生物學家卡森會對今日過度捕撈的愚蠢感到震驚,在她的三部曲"海"出版後50年以來,有些魚類數量減少99%,幾近滅絕。而砍樹不僅趕走動物,消除棲息動物歡唱聲,也消除風雨中枝葉颯颯聲,損失可調節氣候與景觀的自然物種。在寂靜的森林、寂靜的海洋、寂靜的春天中,人心失去其思緒,滅絕隱喻的風險,喪失語言的共鳴,把野性的意象置入瀕絕想法的名單。生命網絡也是一個思考網絡,我們的心思是共存於熱鬧、歡唱地球的憤怒鳥世界裡。(見2012年10月08日"鳥叫擾眠 中市府剪樹驅趕"新聞有感,特摘譯此文。)

50 years on from Silent Spring─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