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差異的程度

  • 建檔日期:093-04-29
  • 點閱:330

在許多人的心中,全球暖化是這個星球面臨最大威脅之一;經過20年的研究調查,科學家認定暖化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只是這過程與規模仍無法確認。全球發展中心(CGD)的William Cline以及國際經濟研究所(IIE)在給哥本哈根共識(CC)計畫的一篇論文中,對此議題有深入的探討。暖化造成的損害與幅度、速度有關,有人估計二氧化碳濃度加倍的損失會佔全球生產毛額的1%至2.5%;美國環保署的估計,農業的損失約佔四分之一、空調需求增加的成本佔六分之一、海平面上升的損失約佔10%、水資源品質惡化的損失約佔10%、熱浪造成的損失約佔10%、森林破壞與臭氧造成的損失約佔10%。不過,氣候暖化的成本估算比其他公共政策問題更困難:因為許多利益或積效要在數十年或數百年以後才能體驗,對於大多數人們而言不具說服力,但是減量的成本卻是現在就要投入的;Cline先生因此模擬三個情境。首先是京都議定書,如果全球遵約執行,則需投入94兆美元,但效益達166兆美元,所以效益-成本比達1.77;但由於只有工業化國家有投入,所以其效益-成本比遠小於1.0,難怪工業化國家的意願不高。其次是實施全球碳稅,這會讓低碳能源乘機興起,若考量補貼優惠的成本128兆美元,但效益達271兆美元,所以效益-成本比達2.1,是比京都議定書有效。第三種狀況是廣泛與深入的減量,要把全球暖化的可能後果減少95%,那麼投入的成本相當高,約458兆美元,但效益達1,749兆美元,所以效益-成本比達3.8。雖然估計顯示,溫室氣體減量的效益驚人,卻不是投資者在生前可以享受到的。

(Degrees of difference -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