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水稻對抗全球氣候暖化和全球飢餓
- 建檔日期:104-11-30
- 點閱:859
水稻的單個基因的微小變化,每年可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的風力渦輪機,或15座核電站。美國能源部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Christer Jansson領導的部門發現,大米從大麥轉移一個基因,稻田可降低甲烷排放幾乎為零。在過去的十年中,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用途每年已排放超過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從作物和畜牧產品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因砍伐森林轉換為其他土地用途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從退化的泥炭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從生質燃燒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相比之下,森林和荒地碳匯從大氣中吸收除只有約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年。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一種溫室氣體,貢獻了大約20%的全球暖化影響。在大氣中甲烷半衰期約8年,二氧化碳約30和300年之間。稻田是人為甲烷最大的來源,於大氣甲烷占比達10%以上。水稻田溫暖潮濕和營養豐富的土壤為甲烷生成的理想狀況。要創造新的大米,被稱為「糖信號在大麥2」米(SUSIBA2),研究人員確定了大麥指導植物如何利用碳的基因。光合作用期間,二氧化碳被吸收並轉化為醣類,以供養或被儲存在該植物各個部分。糖的分佈是通過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控制,所謂的轉錄因子,其結合某些基因,並將其打開或關閉。然後,研究員剪接該基因,導入普通大米。這改變將水稻植株從大氣中利用碳的方式轉向,使得植株輸送更多的二氧化碳到穀粒和莖,較少進入根,減少根裡細菌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幾年來在中國大陸的實地研究顯示,SUSIBA2可提供更高的作物產量,並幾近消除甲烷排放量,而無明顯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