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英國首相Rishi Sunak計劃在選前放棄淨零政策

  • 建檔日期:112-09-19
  • 點閱:12

在英國執政的保守黨試圖在下次選舉前與在野之工黨立場劃清界限下,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計劃取消會增加消費者直接成本的部分淨零政策。
據《衛報》瞭解,蘇納克預計將在本週五的演講中宣布取消或弱化的政策,可能包括:
-延後銷售新汽、柴油汽車的禁令5年:由2030年延至2035年。
-逐步淘汰燃氣鍋爐:原規劃2035年100%淘汰燃氣鍋爐目標,預計將降為淘汰80%。
-取消私人出租住房的新能源效率目標計畫:在部長們考慮對未能改善住房的房東處以罰款後,預計首相將取消此計畫。
9/19蘇納克表示,政府仍然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但計劃以更好、更適當的方式實現目標。各派政客對成本與權衡(trade offs)並不誠實(暗指前首相強森),前任政府採取簡單的方法,說我們可以擁有一切。蘇納克再次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堅稱他的政府不會在氣候變遷上失去雄心或放棄承諾。
然而,他似乎為自己在其他目標上退縮的決定辯護,聲稱自己將英國的長期利益置於當前的短期政治需求之上,儘管部分保守黨議員指責他做了相反的事情。
蘇納克表示:此種現實主義並不意味失去我們的野心或放棄我們的承諾。我很自豪英國在氣候變遷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遵守我們在國際上達成的協議,但要以更好、更相稱的方式實現目標。
此舉立即遭到保守黨高層的譴責,他們認為此將是他首相任期內犯下的最大錯誤,淡化目標可能會導致就業機會減少、能源費用增加並損害英國國際聲譽。
商業團體也表達失望之情,英國能源公司(Energy UK)執行長Emma Pinchbeck表示,對英國公司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並與部長們向該產業傳達的訊息不一致。其表示剛參加完一會議,部長們表示淨零排放是最優先政策,且政策穩定性對投資者至關重要。
業界認為,政府的許多目標對於英國產業的成長至關重要,例如2030年禁售新汽、柴油汽車以推廣電動車(預計該目標將延後5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蘇納克還計劃將為連接天然氣網的燃油鍋爐禁令,從2026年延後至2035年,而原規劃2035年淘汰燃氣鍋爐目標可能減弱為淘汰80%。
也有人建議首相宣布不會徵收新稅收以減少航空旅行,也不會制定新政策改變人們飲食或鼓勵共乘。預計他還將排除擬議的多個垃圾箱回收計畫。在Uxbridge議員補選中獲勝(勝選部分原因是選民對競選對手之倫敦低排放計畫擴張計畫的抗議投票)後,首相一直面臨保守黨右翼壓力,要求推延甚至放棄成本高昂的綠色政策。
然而,環保組織可能會在法庭上質疑任何淡化綠色政策的決定,因為政府有法律義務詳細說明如何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目標,並為不同部門制定明確碳預算。
前能源部長、保守黨議員Chris Skidmore譴責表示:若這是真的,此決定將導致英國就業、外來投資與未來經濟成長的損失。最終,為此付出代價的人將是住戶,由於化石燃料效率低及對波動的國際化石燃料價格的依賴,他們的能源費用將持續保持在較高水準。蘇納克仍然有時間重新思考,不要犯下他任期內最大的錯誤。
前地方發展大臣Simon Clarke表示,他的米德爾斯堡(Middlesbrough)選民絕大多數支持淨零政策。
於6月辭去環境部長職務時曾指責蘇納克對氣候問題不感興趣的保守黨議員Zac Goldsmith,認為此舉是英國的恥辱時刻。在世界各地,英國真正受到尊重的少數領域之一是氣候與環境。今天,蘇納克正在瓦解此種信譽,這不是偶然,而是他的選擇。他短暫的首相任期將被銘記,因為英國背棄了世界與子孫後代。
主持COP26的保守黨議員Alok Sharma批評表示,英國一直是氣候行動領導者,但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任何政黨迴避此議程都不會在經濟或選舉上有所幫助。
負責管理保守環境網絡(Conservative Environment Network,係由500多名保守黨議員組成的獨立論壇)的Sam Hall警示此舉可能對選舉與經濟造成損害。
唯一的綠黨議員Caroline Lucas表示,蘇納克是經濟文盲,對歷史的了解不準確,而且在環保方面也很愚蠢。此種荒謬的倒退將意味更高的能源費用、更冷的房屋、更少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空氣污染與更多的氣候混亂。
影子氣候大臣Ed Miliband表示:這完全是保守黨政府的一場鬧劇,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麼。13年失敗的能源政策導致能源費用高漲危機,削弱能源安全,失去就業機會,並在應對氣候危機上失敗了。

Sunak planning to drop net zero policies in pre-election challenge to Labour -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