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專家表示,中國CO₂排放量已達峰值或將於2025年達峰值
- 建檔日期:113-11-27
- 點閱:4
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 11月2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44%學術界和工業界氣候專家認為中國的CO₂最晚將在2025年達高峰,2023年僅21%專家同意。這表明中國被眾國呼籲應為全球氣候議題發揮領導之際,各界對中國綠色轉型越來越樂觀。
各界對中國減少對煤炭依賴也更加樂觀,36%專家表示認為煤炭消費已達高峰,高於2023年的20%。
中國官方目標為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其政府也承諾在第十四期「五年計畫」期間嚴格限制煤炭使用,該計畫期限至2025年底。 煤炭占中國化石燃料排放量近80%。
但因中國部分地區經歷2021年和2022年停電以及烏克蘭戰爭導致石油供應不穩定之後,中國領導人對能源安全擔憂加劇,尚未談論逐步淘汰煤炭。儘管如此,能源專家認為,中國能源結構多元化和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改善也是確保能源安全有效途徑,且無需依賴備用燃煤電廠。
中國在潔淨能源投資也為世界領頭羊。CREA首席分析師Lauri Myllyvirt分析發現,去年潔淨能源為中國經濟貢獻創紀錄的11.4億元人民幣,為GDP成長最大推動力。
過去兩年,中國致力透過轉向高科技、綠色產業來重建後疫情時代經濟,而稱為「新三巨頭」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車和電池,吸引大量投資。
分析師也關注中國能否降低其經濟碳強度,即生產一單位電力所釋放CO₂量。
作為2015年以來全球CO₂排放量成長占90%的國家,中國計畫將影響全球轉型,但該國在目標方面總體上持保守態度。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nders Hove表示,中國不太可能設定超出現有政策的量化排放目標,量化總排放量下降更無庸之談。霍夫解釋,中國實現氣候目標方針為說到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說,有別於其他外國領導人樂見雄心勃勃目標之價值,但在經濟或政治風向發生變化時常常收回目標,中國方面卻對此作法持負面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