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呼籲梅爾茨政府在上任前100天內提出具說服力的氣候與能源政策方案
- 建檔日期:114-05-07
- 點閱:4
德國新政府於5月6日,在議會經歷一場關鍵表決後,由Friedrich Merz正式就任總理,為長達6個月的政治等待畫下句點。各界利益相關者與觀察家紛紛呼籲,新政府應將能源及氣候決策置於議程首位。透過推動去碳化與能源轉型,有望結合歐洲的團結力量,並重振德國工業。然而,在總理就職典禮上出現的異議,已預示著政府內部在氣候與能源政策方面可能面臨潛在的挑戰。
前任政府的垮台留下諸多未完成的政策事務。目前,新政府的首要之務是批准2025年度預算,並明確5,000億歐元特別基金的運用方向,該基金主要用於基礎建設及氣候中和相關項目。預計近期內,政府將採取初步措施,包括降低電力稅與電網費用,這也是新聯合政府達成的共識之一。此外,能源部預計將迅速啟動能源系統變數的監測工作,涵蓋電力需求預測,以指導未來再生能源、儲能及電網擴展的規劃,並加速啟動新建燃氣發電廠作為備載電源的拍賣程序。
曾率領德國代表團參與COP19的前議員Heinen-Esser強調,新政府應在上任百日內展現具體作為,尤其在氣候與能源政策領域。德國再生能源聯合會(Bundesverband Erneuerbare Energien, BEE)主席Simone Peter則指出,保障能源轉型投資及制定具「彈性」的議程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他呼籲新政府汲取前任政府的教訓,避免因「債務剎車機制」所導致的資金中斷及政策驟變,並強調規劃的穩定性是核心原則。
國內對能源成本的擔憂,可能與德國作為歐盟氣候政策領頭羊的角色產生潛在衝突
過去幾年,BEE及多家企業皆面臨規劃與投資環境不穩定的困境。能源危機、通貨膨脹飆升以及政府內部的意見分歧,主導Scholz政府的三年任期。儘管最初計劃推動有利於氣候的綠色成長,但國際危機與國內政策失誤導致德國經濟惡化,重創工業部門,並使得氣候目標在政策優先順序中被邊緣化。
各界觀點:
產業:產業協會EID會長Belitz明確表示,德國產業界從未忽視去碳化的目標,產業遊說者也指出各公司正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他強調,若政府能在上任後的100天內為產業提供財務上的支持,並釐清碳捕捉與封存/利用(CCS/CCU)技術的法律框架,同時制定降低能源系統長期成本的計畫,將是轉型成功的關鍵。他呼籲各界應全面聚焦於「負擔能力、成本效益與供應安全」。
環團:氣候團體Fridays for Future(下稱FfF)則警告新政府切勿轉移對排放減量的重視。他們聲明,Merz總理上任後的100天將是檢驗其氣候政策的「試金石」,並將立即開始監督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FfF批評聯合協議在氣候方面的承諾不足,仍舊延續對化石燃料的使用,並推進天然氣基礎建設,而非擴大對再生能源的投資。該團體已計劃在本週五發起抗議活動。
研究單位:德國在全球氣候行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是在將歐盟塑造為對抗國際氣候行動倒退潮流的制衡力量方面。Merz總理的首次國際出訪,對於確立連貫一致的歐洲氣候行動方針至關重要。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所長Ottmar Edenhofer歡迎德國重申對國家及歐洲氣候目標的承諾,但呼籲柏林針對歐盟的關鍵氣候項目,包括綠色新政、新的排放交易體系(ETS2)或CBAM,採取明確立場,以真正支持歐盟逐步減排的努力。儘管有呼聲要延遲原訂2027年實施的ETS2,Edenhofer強調該機制必須按原計畫推行。Merz政府必須全力支持歐盟的相關政策,以支持歐洲工業並鼓勵歐洲以外的氣候行動。
經濟部與環境部之間將就相關議題展開富有成效的討論與辯論
Merz領導的聯合政府也必須展現出足夠的能力,以抵抗來自極右派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所宣揚的民粹主義呼聲,該黨主張解除國內的氣候政策。這個否認氣候變遷的政黨目前在德國東部擁有高支持度,並在近期全國民調中首次超越Merz所屬保守黨聯盟(CDU/CSU),躍居第一大黨。就在Merz於國會當選總理的前幾天,德國國內情報機構正式將該黨認定為「已確認的極右翼組織」。
對於Heinen-Esser而言,以社會公平的方式應對國內挑戰,是確保氣候政策整體有效性的關鍵。這包括針對德國供熱法改革應如何推進能源轉型提出明確方案,並為運輸與供熱部門即將實施的新碳價機制做好準備。她認為,聯合協議中刪除對民眾的補償機制,即所謂的「氣候紅利支付」,是錯誤方向。她強調:「我們需要更多社會平衡措施,僅僅依靠降低能源價格是遠遠不夠的。」
Heinen-Esser讚揚Merz任命能源管理專家Katherina Reiche擔任經濟與能源部長,認為她是位具技術能力的正確人選。儘管Reiche或將重點放在降低能源價格,她理解政策成功需各方協作。她領導的經濟部仍核心負責能源轉型與產業脫碳執行,其對《巴黎協定》目標的承諾讓人們期待氣候行動能維持優先。Heinen-Esser並指出,氣候政策轉由環境部管理應強化該部門的作用,而非邊緣化議題。她認為新任環境部長Carsten Schneider是處理氣候議題的合適人選,並預期經濟部與環境部之間將在氣候與能源政策上展開建設性討論。
在聯合協議的談判過程中,政策分歧已初現端倪。社民黨內部的氣候倡議團體「Klima.Gerecht」曾嚴厲批評聯合協議在減排方面的處理方式,甚至建議黨員拒絕該協議。《明鏡》週刊報導,社民黨秘書長Matthias Miersch在一場黨內活動中回應這些批評時坦言,在與保守黨聯盟就氣候議題進行談判時「異常困難」。「有時你會覺得,彼此根本像是活在不同的星球上。」他如此形容新聯合政府內部在氣候觀點上存在的巨大分歧。
新政府必須依法提交氣候行動計畫,確保德國在立法期開始後的前 12 個月內(即2026年3月底之前)實現氣候目標。政府任命的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將於5/15提交德國排放數據評估。如果專家表示德國在2030年前可能無法達成氣候目標,則新政府必須在年底前提出額外的氣候行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