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南韓新任總統有望加速能源轉型,但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 建檔日期:114-06-05
  • 點閱:4

6/3,李在明當選總統以接替遭彈劾下台的尹錫悅。根據Platts先前報導,李主張應將再生能源列為電力組合的優先項目,並重新檢視前任政府的「核電優先」政策。
根據標普全球商品資訊公司(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於總統大選前夕(5月底)發布一篇對於南韓大選對於能源政策影響的報告,李提出要加快再生能源建設,並將重點投資於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其所屬政黨目標為203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40%
根據Commodity Insights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南韓電力結構為:核能32%、LNG 29%、燃煤28%、再生能源僅占8%。前政府於《第11次電力供需基本計畫》(BPE)中預估,再生能源在2038年前最多僅能占比33%。因此,李所設定的目標代表南韓能源轉型速度需大幅加快。
詳細規劃
Commodity Insights報告指出,李在明已提出一系列具體計畫,以培育更完整的再生能源生態系。報告強調:
規劃建設「西海岸能源高速公路」(West Coast Energy Highway),以高壓直流電網輸送再生電力。
規劃打造RE100產業園區,即開發完全由再生能源供電的產業聚落。
對地方型太陽能與風力合作社以及離岸風電安裝船與港口基礎設施也表示支持。
為創造再生能源的市場需求,強調發展綠氫(使用再生電力電解產生的氫氣),利用氫能推動重工業、運輸與電力部門的脫碳。另支持國內氫能生產、擴展氫燃料電池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分析師表示,李的氫能政策不僅限於綠氫,還將尋求粉紅氫(核能產氫)的機會。
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可能面臨挑戰與不確定性
國會阻礙:雖然執政黨共同民主黨(DPK)目前在國會中占多數席次,李在明提出的加速再生能源建設計畫,可能因國會內部的立法阻力而面臨瓶頸。此阻力可能妨礙如《第12次電力供需基本計畫》等關鍵政策文件的發布,而該計畫預期將提出更積極的氣候目標,並釋放綠色基礎建設投資的潛能。
產業反彈:能源密集製造業者也可能反對,主因是再生能源投資可能導致產業用電價格上升,進而增加營運成本。
依賴進口元件及能源,提升地緣政治風險:地緣政治層面上,若再生電力供應快速擴大,南韓將更依賴進口潔淨技術產品,如太陽能模組與風機。目前,中國製造商主導全球太陽能、風電與電池產品市場。此外,由於LNG在穩定電網與因應再生能源間歇性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增加再生電力供應也意味著LNG進口量將上升,進一步加劇南韓的地緣政治風險。2024年,南韓共進口4,650萬公噸LNG,其中24%來自澳洲、19%來自卡達、14%來自馬來西亞,13%來自美國。
民眾反彈:公眾可能反對特定再生能源開發案或核能退場政策,進一步複雜化政策執行。
財務和技術挑戰分析師也指出財務與技術挑戰同樣嚴峻。南韓電力公司目前鉅額財務赤字恐無法支持新政府的計畫,且再生能源的快速擴張與電網升級將使後勤與供應鏈的面臨挑戰。
新加坡政策分析師認為,該藍圖過於理想化,南韓內部仍擔憂轉型影響經濟與能源安全。另有環境市場分析師指出,新政策對排放交易系統(ETS)影響未明,並建議新政府在2035年NDCs中提出更積極的減排目標。

S&P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