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承諾大幅增加從美國購買能源,引發氣候政策爭議
- 建檔日期:114-07-29
- 點閱:13
7/27美國總統川普於英國蘇格蘭會晤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雙方達成協議:美方對歐盟進口產品課徵15%關稅,且馮德萊恩承諾歐盟3年內採購總值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產品。然而,此承諾引發結構性爭議,因馮德萊恩本人與執委會,皆無權強制歐盟會員國的能源進口商向特定國家採購。
早在1個月前,能源專委Dan Jørgensen表示,歐盟早已表明欲減少對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依賴,將持續朝此方向努力,而非增加採購不再需要的化石燃料。此意涵已隱含於歐盟《歐洲氣候法》,該法明訂至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歐盟目前亦正研議,到2040年達成90%減量目標的草案。
面對川普混亂的貿易政策,情勢已有所改變。但即使在相對短期內,歐盟仍無法維持目前化石燃料使用水準,除非其效法川普退出《巴黎協定》。
且若如部分官員所言,此次美國能源進口僅是為了取代俄羅斯供應,則歐盟可能需廢除或透過修訂條文架空《甲烷排放規範》(Methane Regulation)。此法規訂於2027年起實施,屆時將禁止未符合甲烷監測與洩漏控制的供應商出口能源至歐盟。目前執委會雖未計畫檢討該法規,但美方已開始施壓,多個會員國也表示支持。
市場質疑7,500億美元能源交易額的可行性。美國2024年LNG出口總量為1,230億立方公尺,是世界最多,歐洲是最大買家。但即便全數買下,總價值僅約500億美元,且美國能源公司須將其對全球所有能源供應轉移到歐盟。此外,為達成協議,歐盟還必須從美國購買遠超過其自身煤炭與石油用量一半以上的數量,但美國能源公司可能沒有如此龐大的庫存。執委會發言人表示,該金額還包括核能技術,而非僅限於燃料,但此說法恐怕引發法國政府不滿。
媒體嘲諷,執委會官員相信此數字並非不切實際,畢竟美方已將關稅從1%降至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