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溝通氣候變遷

  • 建檔日期:095-05-17
  • 點閱:321

自5月18至21日,一群作家與雜誌刊物撰稿人將在德國漢堡附近的Ankelohe聚會,進行聞名的"安克盧赫對話Ankelohe Conversations",議題是氣候變遷與石油尾聲(climate change and oil endgame),並想瞭解為什麼如此大力的宣導,公眾的行動卻是如此微少。要說宣傳沒有效果也不公平,因為今年四月公佈的30個國家意見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民眾認為氣候變遷是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態度的改變並沒有轉化成行為的改變。以英國為例,選用再生能源公司的供電不到1%、裝設微型再生能源系統的房屋不到0.3%、許多人承認從未考慮少開車、新的購車族買到省油車的不到0.2%、承認有設法抵銷飛航排放量的只有2%,或許有些措施方案是要靠法令規定來推動。由FrameWorks研究院進行深入的探討後發現,人們對於氣候的無從著力感,而對氣候變遷的災難景象採取逃避與調適的反應,因此傾向於防衛的策略,例如買大車來保護家人;也有許多人認為那是慢性現象,而有"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個人無力回天"的託辭。如果宣傳的效果不好,就一定要改變,例如"溫室氣體"一詞的宣傳效果就不好,所以FrameWorks建議改用"CO2彌漫blanket"或"集熱heat-trap"的用詞,讓大眾感受其威脅,並專注於待解決的目標;而各國的危害認知與文化背景不同,在觀念宣導與形象用辭也須要調整,而且要讓想行動的人有各種正面的理由,例如新思想、新科技、有遠見、有智慧、有效率、有責任感與關心。還有,就是把遠期且極端的情境拉回近期且危害的現象,以人為中心並以生活化的方式描述。

Communicating climate change -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