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罪惡感的排放罪行
- 建檔日期:094-02-03
- 點閱:339
在15年內,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倒也不是說,在2020年中國會就會像美國一樣富裕。中國只希望在2020年能提高14億人口的經濟水準到馬來西亞目前的情況,光是如此,需要的燃料會是目前的三倍。為了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速率,也為了減輕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成本,京都議定書設定一些彈性機制,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清潔發展機制(CDM),讓富裕國家可以藉投資於貧窮國家的減量計畫分享減量成果。由於清潔發展機制市場潛力看好,迄今有111項專案已經宣佈,衍生出2.4億單位的減量績分;然而聯合國批准的僅有2件。未來幾個月,會有更多的專案申請湧現,都是些富裕國家的政府與企業,尋求大量且簡單的排放減量活動;這包括垃圾掩埋場的甲烷氣回收利用、植樹、能源替換等作業。但是清潔發展機制的發展充滿爭議,就像一個CDM Watch的監督團體所指出的,那些採油或採煤作業的甲烷氣捕集也可以獲得減量績分,但是採油或採煤活動本來就應該減少。第一批提出申請的案件中,有一家巴西公司除了表示煉鐵用木炭替換煤炭可獲得減量績分,還宣稱要種植23,100公頃的尤加利樹來吸碳;雖然植樹吸碳的實際效果常引起爭議,但此訊息一透露,引起當地各種團體一窩蜂搶種尤加利樹,對當地水源造成影響。但是種植尤加利樹或棕櫚樹可以獲得減量績分的想法仍驅使許多大公司投入,馬來西亞一位知名的人權與環保律師Meenakshi Raman表示,"在印尼與馬來西亞有很多人反對以植樹來吸碳的想法,但熱帶國家的政府都在進行植樹獲得減量績分的規劃;這讓CDM體制被濫用,我看不出京都議定書能幫助開發中國家。"地球之友社的Catherine Pearce指出,"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與企業都在利用CDM來降低排放減量的成本,因此都在尋找大量且便宜的減量績分。"結果,真正需要資金的再生能源與效率提升專案所佔的比例極少;設籍華府的政策研究所(IPS)的Nadia Martinez說得好,"工業化國家在設法轉移其該負的碳排放減量承諾,並逃避真正的清潔發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