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尖峰供油與日本的糧食依賴

  • 建檔日期:094-09-23
  • 點閱:335

摩根史坦利最近在新聞信中引用内閣府的前田本明(Maeda Akira)的估算,指出日本在油價達每桶129美元時會蒙受經濟震盪,而美國的承受頂點是在油價達每桶81美元的時候,歐盟是在每桶77美元的時候;在油價攀升之際,歐美會盡力設法壓低漲幅,日本可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因應。雖然國際能源總署最近協調各國釋出戰備儲油,但是能源市場的供需緊張並未明顯舒緩,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首席經濟專家因而估計,每桶油價在2006年約84美元,2007年93美元,2007年底達100美元。由目前的情況看來,原油供應鏈是處於相當不穩定的狀態,而能夠影響油價的因素不止一端;許多有聲望的分析師把這種不穩定歸咎於地球物理學家M King Hubbert提出的尖峰供油現象。因為石油儲存在油田地下,並非如許多人想像的是一個油池,等著被抽取,而是密含在岩石層中,鑽探時因壓力釋放而湧出;如果壓力不足,必需耗用能源以擠出等量能源的石油時,這油田就算是儲量驚人也是呆量,沒有開採價值了。Hubbert的尖峰供油理論就是指那種自然湧出的油田已經不常見了,而現有的油田就算儲量無窮,但開採成本會愈來愈高,只有提高油價才能維持產油。Hubbert在1956年提出的論文中,預測美國產油量會在1965至1970年間達到高峰,當時被認為是瘋子,結果美國產油量在1971年後開始下滑;後來有50餘國也開始出現產油量下滑的現象,如前蘇聯(1987年)、汶萊(1979年)、利比亞(1970年)、伊朗(1974年)、印尼(1997年)。至於全球的產油量高峰期,樂觀的估計是2020年,但許多現實的估計認為,這幾年就會達到頂點了;此後對經濟的衝擊就不問可知,只是大家都對此趨勢視若無睹,渾然不知供不應求對於生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人想像不到,現代社會的食物供應鏈和石油密不可分的關係;糧食需要石油衍生的肥料、殺蟲劑、農耕機燃料、塑膠包裝、運輸用燃料來供應市場,我們食用的每1卡路里食物,可能需耗用10卡路里以上的能源。像日本這個經濟大國,糧食自給率是40%,而英國是74%、德國96%、美國125%、法國132%;所以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事實上吃掉不少石油,例如英國調查發現由洛杉磯運來1卡路里的萵苣耗用127卡路里的燃料,但是經濟發展造成糧食浪費,面臨能源缺乏的未來更令人憂心。依據"糧食里程"的原則計算,日本在2001年的糧食里程是美國的3倍;如果以每人平均值做比較,日本人是每年7093噸-公里,美國人只有1051噸-公里,英國人是3195噸-公里。所以,糧食供應在石油短缺的時期會是個嚴重的問題,進口糧食現在或許是習以為常,但提高糧食自給率恐怕才是未雨綢繆之舉,尤其是尖峰供油的現象似乎已不遠矣。

Peak Oil and Japan's Food Dependence - Global Public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