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研究:太陽光電發電效率可達35-40%

  • 建檔日期:106-03-21
  • 點閱:391

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 UiO)、能源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Technology, IFE)、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University Polytehnica)與Wattrom太陽光電公司共同合作開發環境友善的太陽光電,透過結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太陽光電技術,改善發電效率,使能源捕捉效率達目前2倍。
前述研究係由UiO與材料科學與納米技術中心(SMN) Bengt Svensson教授主導,其使用納米技術、原子與分子組合成具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並利用奈米技術開發新太陽光電,以提高對光譜的利用。目前99%太陽光電係由矽(slicon)製成,轉換效率約僅20%,由於矽主要捕捉光譜中的紅光,光譜內多數光源未被運用,轉換效率理論上限值為30%,目前最佳紀錄僅25%,且需要有毒的稀有材料。
本研究開發太陽光電技術則由2個能量捕獲層組成,第一層利用矽捕獲光譜中的紅光,現行工法轉換效率已相當高;另於矽頂部添加氧化銅層以捕捉藍光,此氧化銅層捕獲效率約3%,最佳紀錄可達為9%,本計畫期改善此層轉換效率至20%。結合矽與氧化銅兩層的太陽光電技術轉換效率預期可達35%-40%。
太陽光電設備係由半導體材料製成,半導體具特殊的電性質(electrical properties),其電性質由能隙(band gap)決定,能隙將指示產生導電電子所需能量。無能隙寬度的材料可導電,而具有大能隙的材料則不導電,半導體為具有中等能隙的材料,僅部分導電,為利用納米技術設計具有特定能隙材料。當光子,亦即來自太陽的輕微顆粒撞擊太陽光電設備時,能量透過能隙推動電子進入導電帶,其中電子可以為能源被收集,此技術挑戰在於開發具有足夠精確能隙的氧化物,使得電子在回到電子洞之前被捕獲。另一技術挑戰在於矽與氧化銅層間的邊界,當兩層各別捕捉光譜時都可正常運作,然而二者結合時,將產生負面化學變化而改變能隙,導致難以捕獲電子,目前正研究透過建立緩衝層改善此問題。

World's most efficient, environment friendly solar cells-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