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氫能開發計畫應將逸散排放納入考量,因藍氫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更多排放

  • 建檔日期:110-11-18
  • 點閱:13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學者於Applied Energy期刊發表研究顯示,即使搭配碳捕集與封存(CCS),由天然氣所製的藍氫(blue hydrogen)仍可造成大量碳排放。相較於直接燃燒天然氣,藍氫生產過程中的甲烷逸散排放(fugitive emissions)更高。學者發現,製程中使用CCS反而會使逸散排放增量,因過程中需用更多天然氣。逸散排放是甲烷洩漏的第二大來源,近來由於水力壓裂(fracking)而加速成長。學者指出,成熟的CCS技術可防止50%至90%的碳排放,但是比例越高成本也越高。50%捕捉率的成本約每噸82美元,隨捕捉率提升,成本可能提高至109美元。藍氫若要達到低碳標準,CCS必須高達90%以上。相對而言,使用再生能源以電解水製綠氫的成本未來將降至低於藍氫。作者呼籲決策者應謹慎區別藍氫和綠氫,並應將逸散排放納入考量。

“Serious threat” of fugitive emissions with hydrogen plan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