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亞洲國家採用混燒將可能產生更多的碳排

  • 建檔日期:112-07-10
  • 點閱:11

根據美國加州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的新研究指出,使用氫或氨與媒炭或天然氣進行混燒,可能產生比單純燃燒煤炭或天然氣更多的碳排。此研究對部分亞洲國家採用混燒技術作為脫碳策略的立場表示懷疑。日本及南韓皆重視以混燒技術在2030年之後達成電力部門減碳的目標,但此規劃招致批評,主因是花費太高且無效率,其過程還可能增加空氣污染。
突破研究所氣候與能源團隊的共同主持人Seaver Wang表示,亞洲國家推動化石燃料電廠的大規模混燒可能導致氫及氨的大量生產,卻僅能交換有限的氣候助益。在近來的混燒投資計畫當中,日本的三井集團(Mitsui & Co)在今(2023)年6月完成簽訂一項銷售合約,將供應捷熱能源(JERA)的碧南火力發電廠所需大規模混燒用的氨。此外,南韓也規劃使用氫及氨於其既有的燃煤電廠,在2036年以前,南韓的氫及氨的發電占比將超過7%。東南亞國家,如印尼也已簽訂合約,將研究其國內的混燒潛力。
突破研究所表示,在化石燃料電廠使用氫及氨進行混燒,取代20%至30%的煤炭或天然氣使用,仍然遺留70%至80%的化石燃料排放,而在考慮到用來製造及運送氫及氨所需的能源之後,其減碳效益將進一步打折扣。此外,還需要使用大量的電力來壓縮及液化氫氣,以利跨洋運輸,其中有10%至20%的氫氣可能在長途航行中流失。報告還表示,如果供應商是以化石燃料來生產氫及氨,則混燒將比單純燃燒煤炭或天然氣產生更多的碳排。報告指出,目前亞太地區的氫氣供應市場是使用化石燃料來生產氫,隨後合成氨。但是,目前正在營運及已經宣布的試行混燒計畫只提出模糊且不具約束力的碳捕捉設備布建承諾。報告認為,在最佳的情況之下,低碳氫及氨的生產及混燒只能夠帶來有限的氣候助益,而且意味著浪費寶貴的低碳氫及氨。

Asia’s co-firing ambitions may produce more carbon emissions - Busines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