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中國新創公司目標是以美國競爭對手一半成本開發核融合

  • 建檔日期:113-08-28
  • 點閱:10

隨著中國與西方競相解決突破性潔淨能源商業化問題,上海一家新創公司正在尋求融資 5億美元,以開發更便宜的下一代核融合技術。Energy Singularity成立於2021年,一直在開發小型環磁機(tokamak),預計將成為核融合發電廠的核心。
據美國核融合工業協會(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稱,全球約13個國家至少有45家企業利用多種技術方法和燃料致力於核融合的商業化,中國此新創公司為其中之一。
然而,此項技術仍處於萌芽階段,專家表示仍無法保證核融合發電廠能實現。目前開發的許多機器,只能產生足夠的能量燒開水壺。
Energy Singularity營運長兼聯合創始人葉玉明表示,該公司做法係受到麻省理工學院及其分屬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所做工作的啟發。
美國工程師一直在開發一種小型tokamak裝置,使用高溫超導(HTS)材料封裝加熱到比太陽還熱之溫度的同位素等離子體。
葉表示:我們的判斷是,更多的是工程問題,而非科學問題。所有tokamak裝置皆基於相同的物理原理實現核融合。但透過高溫超導磁體的創新,我們可以顯著減小機器的尺寸,從而顯著降低成本。
雖然葉認為美國競爭對手集團享有「更有利」的融資環境,但Energy Singularity預計能利用中國深厚的供應鏈生產關鍵核融合材料,包括高溫超導材料。該公司首台設備「紅皇70」或「HH70」的材料,約95%是國產,凸顯中國核電技術「長期累積」的優勢。我們在材料、員工等一切方面皆具成本優勢,我們認為在中國製造同類機器的成本至少比在美國製造低 50%。不過,隨著科技朝著越來越強的磁場方向發展,可能存在一些科學上的不確定性。
Energy Singularity 已籌集約1.1億美元用於開發HH70,並於6月宣布首次投入營運。機構支持者包括紅杉創投和藍馳創投。
該新創公司已發展到擁有約135名員工,並計劃在未來數輪融資中籌集約5億美元,試圖在2027年之前開發下一代核融合裝置HH170,規模將更大,顯著增加發電量,該公司希望在2035年之前將該技術商業化。
儘管中美關係緊張影響融資環境,葉先生仍有信心從當地投資者籌集資金。
葉表示,除私部門外,Energy Singularity還在與國家支持集團就潛在投資進行對話。
該集團與西南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中國機構和大學簽署合作合約。
然而,他表示,私營部門似乎正在更快地推動實現核融合的商轉。我們在短短兩年內設計、製造並營運我們的第一台機器,比任何大學或研究機構建tokamak通常所需時間要短得多。

Chinese start-up aims for nuclear fusion at half the cost of US rivals - 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