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來自福島災難的落塵

  • 建檔日期:100-12-26
  • 點閱:300

在2011年3月11日下午3點41分,日本政府接到東京電力公司一位主管的電話:"我們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出現第一級緊急狀況。"由1小時前9級地震引發的40尺高大浪已越過19尺高的防護海堤,讓該電廠6座反應爐淹水,並讓13座備用柴油發電機故障。這些備用柴油發電機在地震來襲時就已自行啟動,但故障後該核電廠就沒有電力為反應爐進行冷卻,結果24小時後因累積氫氣與爐心過熱而發生爆炸。日本政府試圖淡化核電廠事故的風險與幅射外洩的威脅,但最後還是被定位如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等級7"水準。到了6月,日本民意調查顯示反核占比高達80%;到了10月,日本54座核電廠中只有11座被允許運轉,居民承受供電不穩的苦果。這漣漪效應影響了德國,在3月26日出現25萬人反核大示威;到了5月底,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宣佈在2022年達到全面廢核,而再生能源目標由17%提升至35%。德國此舉雖贏得環保團體讚揚,但也讓該國電力更加仰賴進口,特別是來自"核能法國"與"燃煤波蘭"。意外的是,美國和英國似乎不受這次事件的影響,而英國對核電的支持反而加強。環保作家George Monbiot與Mark Lynas認為,福島事件讓英國人對核電科技更加謙卑,對於核電安全的高標準要求更具共識。整體而言,全球核能工業在經過福島事件震撼後,恢復穩定的程度超出早先的預期。或許我們對核能的看法是,儘管不是很喜歡核能,但衡量能源穩定與氣候危機,還是會理智的接受並推動 – 只要我們真的由福島事件學到痛苦的教訓。

The fallout from the Fukushima disaster —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