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分析指出德國要達成2030年電動車目標需要與中國的合作

  • 建檔日期:113-08-01
  • 點閱:16

德國交通政策智庫Agora Verkehrswende指出,若不與中國合作並改善相關法規與獎勵措施,德國原定於2030年達到1,500萬輛電動車上路之目標可能將短少600萬輛。該智庫委託波士頓顧問集團(BCG)進行的分析顯示,要達成此目標,需結合國內政策調整與納入中國車廠的共同努力。反之,若對中國進口車課徵高額關稅,將使消費者負擔加重,並削弱德國車廠的競爭力。
智庫負責人Christian Hochfeld表示,從長遠來看,若想實現氣候目標並確保德國汽車產業的地位,就必須與中國企業合作,加速電動車的發展。儘管此舉看似矛盾,但Hochfeld主張,加速電動車轉型將提升德國製造商的市場控制權與競爭力。建立歐洲電池生產鏈能降低對中國主導市場的依賴。他補充道,根據歐洲規範在歐洲設廠的中國企業,將為歐洲創造比依賴進口更大的價值。同時,這也提供透過合作協議在電池等技術面迎頭趕上的機會。Hochfeld也提出警告,反之如果像歐盟目前課徵高額進口關稅,甚至對中國產品實施更嚴格限制,將給德國企業帶來難以計算的風險。中國可以幫助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尤其是透過發展其小型且相對便宜的電動車車款。
Agora Verkehrswende 補充說,需採取更多措施來加速電動車的普及。他們強調應讓電動車更為便宜並讓燃油車更加昂貴,例如依汽車的排放量來改變稅賦制度以實現此目標。為達成德國 2030 年目標,總成本預估為 450 至 650 億歐元,其中包含為購車補助以及充電基礎設施提供資金。
7 月份發布的產業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德國純電動車(battery-electric vehicles, BEV)的需求大幅下降。由於高昂的價格和租賃費用,該產業對於全年銷量持悲觀態度。為保護歐洲汽車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歐盟執委會於今(2024)年7/4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實施臨時性附加關稅。研究顯示,關稅可能導致中國電動車進口量下降超過40%。

Cooperation with China needed to achieve Germany’s 2030 EV target – analysis - Clean Energy 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