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脫碳:法國和德國不分上下
- 建檔日期:113-09-09
- 點閱:18
據La Fabrique de l'industrie和麥肯錫發布之合作報告,儘管法國電力供應大幅脫碳,但法國和德國工業的碳強度相似。此項發現是在電氣化越來越被視為工業活動脫碳關鍵途徑之際得出的。
根據歐盟統計局2021年資料,法國工業碳密集度(380克/歐元產值)高於德國工業(290克/歐元)。惟僅考慮「範疇 1」排放,報告作者David Lolo表示,當還考慮「範疇2」排放(包括國家電網排放)時,法國工業碳密集度略低於德國工業。
範疇1:法國工業污染程度遠高於德國工業,然而此差距的3/4以上可歸因於法國對冶金和化工等碳密集產業的關注。報告稱,碳密集產品占法國工業產值21%,德國15.5%。
範疇2:僅比較「範疇 2」排放量時,相對於經濟產出,法國工業排放量大約比德國工業少5倍。儘管電力在兩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相似,但由於法國的核能和水力發電量較高,法國生產和消耗的電力碳強度遠低於德國。
差異抵消:當同時考慮此2範圍時,法國和德國的碳強度差異基本上抵消。然而,該報告敦促對其結果的任何解釋保持謹慎。整個歐盟排放追蹤尚未完全統一,使得跨境碳強度比較變得更加複雜。另一重要考慮因素,是德國工業每單位產量創造更多的經濟附加價值。
電力:歐盟工業排放占超過 20%。對於工業脫碳,該報告首先建議製程電氣化。
德法兩國已在走這條路。2023年4月歐盟執委會批准22 億歐元的國家援助,以支持德國工業製程透過電氣化和綠氫實現脫碳。5月法國獲歐洲批准,為製造工廠電氣化提供40億歐元國家援助。
從中期來看,法國可能更容易實現產業部門脫碳,而德國須同時實現多個工業部門電氣化並實現電力供應脫碳,而法國基本上已實現電力脫碳。
激勵:另一方面,Lolo建議政策制定者儘快提高歐洲碳價格,以激勵工業脫碳。為實現此目標,其建議擴大歐盟ETS和CBAM範疇。最後,Lolo建議利用較長期的定價合約,如差價合約、購電協議等穩定和保障低碳電價。2022年能源危機後,歐盟改革電力市場規則,允許各國政府簽訂此類合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