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排放量可能比科技公司所聲稱的高出662%
- 建檔日期:113-09-15
- 點閱:15
近年來,大型科技公司對溫室氣體排放提出一些重大聲明。隨著人工智慧興起,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該行業已難以隱藏數據中心之真實成本。
根據《衛報》分析,2020年到2022年,Google、Microsoft、Meta和Apple自營數據中心的實際排放量可能比官方公布高出約662%。
在五大科技公司中,亞馬遜排放量遠超過其他公司,Apple排放量不到亞馬遜一半。然而,亞馬遜商業模式使得難以單獨計算出數據中心相關之排放數據,隨著這些數據中心能源需求成長,許多人擔心碳排放也會增加。
國際能源署表示,2022年數據中心已佔全球電力消耗1%到1.5%。
人工智慧對數據中心能源需求遠高於雲端應用。
根據數據顯示,查詢一次ChatGPT所需的電力幾乎是Google搜尋的10倍,且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到2030年將成長160%。
預計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排放量將累積達到25億MtCO₂e。
同時,五大科技公司皆宣稱已達碳中和,然而在2024年,Google已取消宣稱碳中和,並加強其碳排放計算標準。
亞馬遜已提前七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且在此過程中將其總碳排放量減少3%。
即使亞馬遜在太陽能農場和電動貨車上大肆宣傳,但他們仍對化石燃料有所依賴,不論是用於數據中心還是柴油卡車。
誤導性指標
對於資料中心而言,「創意會計」最重要之工具為再生能源憑證(RECs)。
這些憑證為公司表明正購買再生能源電力,以匹配其部分用電量,然而這些再生能源不一定要由公司實際使用,反之,生產地點可以是任何地方。
RECs 用來計算「市場基準排放」或公司官方使用之排放數據。
當不考慮 RECs 和碳抵消時,得到的為「所在地基準排放」,為企業實際於所在地產生之排放量。
這種排放趨勢令人擔憂,若該五家科技公司為一個國家,在2022年「所在地基準」排放總量將成為全球第33大排放國。
基於所在地計算方式,才能準確反映數據中心實際使用能源所產生的排放。
儘管如此,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仍允許在官方報告中使用 RECs。
然而,是否應允許這種做法仍具爭議。
亞馬遜和Meta主張,無論再生能源證書(RECs)地理來源為何,這些憑證都應保留在碳盤查過程中。實際上僅是對現行規則稍微放寬之解讀。
Google和Microsoft主張再生能源生產應與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在時間和地點上相對應。Google「24/7目標」旨在到2030年所有設施每天24小時、一週7天都使用再生能源。
Microsoft則稱之為「100/100/0目標」,其目標是到2030年,所有設施100%使用零碳能源,且完全停止購買含碳能源。
Google 已逐步停止使用RECs,而Microsoft計畫在2030年前淘汰品質較差的RECs。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要求公司在報告含有RECs數據時,也應報告所在地基準排放數據。
僅有兩家公司——Google和Meta——直接報告「所在地基準」排放數據,且它們僅針對範疇2,即公司因購買來自公用事業和大型發電機而引起的間接排放。
內部資料中心
範疇2包括來自公司內部數據中心運營之排放,因涉及到外購電力等相關排放。
除亞馬遜外,數據中心應佔這些公司範疇2的主要部分,而亞馬遜則擁有另一個碳密集型業務:其倉庫和電子商務物流中心。
在範疇2中「所在地基準」排放數據和官方公開的排放數字差異甚大,由此可知,官方公告排放數據具有誤導性。
例如,Meta官方報告其2022年範疇2排放為273MtCO₂e,然而,根據「所在地基準」排放數據系統計算,數據中心實際排放超過380萬MtCO₂e。
第三方數據中心
大型科技公司還從第三方數據中心租用數據中心容量。
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數據顯示,2022年大型科技公司佔全球數據中心容量37%,其中一半來自於與第三方數據中心租賃。理論上這些排放應歸入範疇3,無法直接歸因於企業所消耗的燃料或電力排放。
大型科技公司運營時,範圍3涵蓋企業從硬體產品(如iPhone或Kindle)製造過程到員工上下班所產生之碳排放,還包括內部數據中心建設過程、數據中心設備製造過程,以及與合作的第三方數據中心相關電力排放。然而,無法確定這些排放是否完全包含在報告中。
此外,企業針對這些範圍3數據皆使用「市場基準排放」標準,這意味著第三方數據中心的排放也被低估。
蘋果公司在其「所在地基準」(location-based)與「市場基準」(market-based)排放數據間存在差距,主要來自硬體製造相關排放。「所在地基準」範疇3排放中,蘋果未包括傳輸與分配損耗或第三方雲端服務,這些僅在「市場基準」中計算,並透過再生能源憑證(RECs)來抵消第三方雲端服務之排放。
預計2030年,數據中心能源需求將翻倍,主要因人工智慧(AI)應用導致排放量持續上升。Google和Microsoft已將市場基準排放的增加歸因於AI。
科技公司在報告排放數據上面臨挑戰,尤其AI所需的能源需求持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