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宣布在第一輪「氣候合約」(即碳差價合約)計畫,將資助15家公司進行工業脫碳
- 建檔日期:113-10-15
- 點閱:25
德國宣布在第一輪「氣候合約」(即碳差價合約(CCfD))計畫,有15家公司獲得支持擔保。「氣候合約」計畫旨在使德國工業部門步上走氣候中和軌道。經濟部長哈貝克稱讚該計畫是歐盟的首個計畫,將幫助企業脫碳,同時啟動產業投資和技術創新。其並認為在德國和歐洲製造商面臨挑戰時期,此項新穎計畫可能有助於確保公司不會外移。
德國於2023年推出此「開創性」補貼計畫,為德國工業部門脫碳做準備,以利實現2045年氣候中和目標。鋼鐵、水泥、造紙、玻璃和化學品等基礎工業的深度減碳,通常需要耗費數十億歐元導入全新的製程。為使新製程投資具競爭力,氣候合約補貼公司基於化石燃料製程和轉向氣候中和生產的價格差異。
然而,在歐盟ETS下排放許可價格的上漲是整個歐洲實現工業脫碳的主要手段之下,需採取措施削減公司碳足跡,以降低成本。哈貝克強調,該計畫將縮小尚未獲得針對性支持之中小企業的差距。
第一次招標程序完成後簽署氣候合約的公司包括:BASF、Suedzucker、Kimberly-Clark德國子公司、Saint-Gobain、Wienerberger等15家。
在補貼計畫開始時,哈貝克表示,到2045年氣候合約總體可減少3.5億噸碳排,相當於實現德國氣候目標所需之工業減排總量的1/3。政府希望這些合約也能促進潔淨工業技術的發展,也是對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引發的綠色技術補貼的回應。
經濟部(BMMK)表示,第一輪28億歐元專款不太可能全部使用。具體使用多少將取決於不同能源的價格發展及ETS的排放許可。哈貝克認為:在預算緊張情況下,氣候合約有助於確保國家在數年內以靈活的方式提供支持,以滿足企業以經濟方式實施脫碳的實際需求。
獲得合約公司,只有在完成年度減排目標後,才會收到約定補助金額。經濟該部預計此輪計畫,將在15年內減少約1,700萬噸碳排。僅2023年,德國總排放量就達到6.74億噸,比2022年減少10%。
化學工業協會VCI稱氣候合約“不是萬能藥”。其表示,新計畫將提供急需的投資誘因,有助於提高氣候友善製程與國際市場競爭力。但只對選定的生產設施有意義,非萬能藥。要讓CCfD取得更廣泛的成功,需能源成本的同時下降、全面的稅賦改革和減少官僚主義。
哈貝克同意「我們需要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框架條件,例如電網基礎設施」。然而,也需要支持個別公司掌握轉型,以實現適當規模的變革。其補充表示,約有130家公司對該計畫第二輪招標表現出興趣,預計將於2024年底啟動。除將生產設施從化石燃料轉換為電力和氫氣之外,CCS專案也有資格獲得資助。為此,經濟部已就此於「氣候與轉型基金」(CTF)編列數十億歐元經費,將看看是否能進行第三輪和第四輪,直到經費用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