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列印
  • 回上一頁

[新聞]成大團隊首創「體感舒適基準」 倡「讓路給風走」為都市降溫節能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炎炎夏日氣溫動輒逼近40度,都市熱島效應造成整個城市都在發燒。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首創「體感舒適基準」,透過在台灣5大都會區的街道中密集設置溫濕度感測器,繪製出都市氣候地圖並指出都市高溫熱點,進一步提出「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解決方式,未來可實際導入都市設計準則,達到降溫、減碳、節能、健康的效益。

林子平指出,國際上常以寒冷地區的人體熱舒適喜好做為全球的基準,但團隊以熱濕氣候台灣居民的調查為基礎,發現台灣居民感受到「最舒適的體感溫度約在26至30度,約比溫帶國家居民高了7度」,但「對於日射的排斥極高,喜歡風速高及低日射量的氣候環境」,據此建立了全球第一個亞熱帶/ 熱帶區的「人體熱舒適範圍」,也已經被引用超過250次,成為亞熱帶/熱帶區的熱舒適國際基準值。

林子平在科技部支持下,於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5個城市的都會區中,選擇近200個測點,建立一個高密度的溫濕度量測網,將儀器架設於街道之中,以呈現都市覆蓋及人工發熱特徵,然後建立涵蓋整合氣候因素、土地使用、建築景觀的重要資訊「都市環境氣候地圖」,內容以色塊及說明標示於地圖之中,呈現都市中的氣候現象及現存問題,並提供分區規劃設計的具體建議。

林子平指出,依據研究結果,可得出都市發燒在於「降溫、通風、遮蔭」3個概念,而退燒的作法分別是「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若市區風速可以每秒增加0.5公尺,夜間氣溫可降1度,夏季尖峰空調用電可減少6%,更可以提升擴散條件改善空污。

「多綠少空調」是都市降溫的根本之道,除了地面密植的樹木之外,建築物的屋頂、牆面、陽台也可以充分綠化,並盡可能維持地面的透水性增加地表蒸發冷卻的效果。空調排熱則是都市中主要發熱的來源,建築物應減少大面帷幕玻璃,提高窗戶的遮陽及通風,可減少空調的使用及排熱。

「讓路給風走」是避免建築物以其正面迎風造成風阻,讓建築物「側身」面對常年的風向或潛在有風的區域,例如河道、公園、廣場、道路,並且要加大建築物之間的距離,使涼爽空氣可流進都市每個角落。

「遮蔭供人行」是利用遮蔽物來阻擋太陽日射,可以提高人們行走及活動的熱舒適性。除了植栽之外,騎樓、迴廊、遮簷、涼亭、頂棚、花架都是很好的遮蔽設施。它不只讓日間行走舒適,也能增加太陽反射量並降低地表溫度,使夜間地面輻射熱減少,可以緩和夜間都市高溫化問題。

林子平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在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進行應用,未來希望將研究資訊實際導入台北市都市設計準則,建立因地制宜的都市高溫化調適政策。林子平表示,目前都市計畫、建築管理多以防弊為出發點,許多攸關通風、遮蔭政策推動時,難免會與既有容積率及建蔽率法令限制產生衝突。但都市退燒具有公益性,需要學術及政府的密切配合,透過調整法令等創造永續發展及民眾居住品質的需求。